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天气预报 天气预报
太湖天气_太湖天气预报
tamoadmin 2024-09-26 人已围观
简介1.为什么气温高和水位较低太湖蓝藻数量迅速增加2.黄梅雨季是什么时候3.湖州冬季平均温度和夏季平均温度太湖钓叟三字诀是看、问、试。看、问、试,这三个字是指在钓鱼时需要进行的三个步骤。首先是“看”,即观察水面、水底、天气、风向等情况,了解鱼的活动规律和栖息地点。其次是“问”,即向当地的钓友、渔民或饵料店老板等人询问钓鱼的最新情况和技巧。最后是“试”,即根据观察和询问的结果,选择适当的饵料、钓具和钓点
1.为什么气温高和水位较低太湖蓝藻数量迅速增加
2.黄梅雨季是什么时候
3.湖州冬季平均温度和夏季平均温度
太湖钓叟三字诀是看、问、试。
看、问、试,这三个字是指在钓鱼时需要进行的三个步骤。首先是“看”,即观察水面、水底、天气、风向等情况,了解鱼的活动规律和栖息地点。其次是“问”,即向当地的钓友、渔民或饵料店老板等人询问钓鱼的最新情况和技巧。最后是“试”,即根据观察和询问的结果,选择适当的饵料、钓具和钓点,进行实际的钓鱼尝试。
这三个步骤缺一不可,只有全面了解鱼的情况和环境,才能提高钓鱼的成功率。太湖位于长江三角洲的南缘,古称震泽、具区,又名五湖、笠泽,是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位居第三,由江苏省对太湖全境进行行政管辖。
钓鱼注意事项:
1、不能伤害鱼:只能以合理的手段钓鱼,不能电鱼,也不能往水中撒药,这不仅会导致鱼死亡,还会破坏生态环境。
2、保持安静:不能大吵大闹,惊扰到鱼会影响垂钓过程,还可能影响其他垂钓者。
3、保持距离:跟周围其他垂钓者保持距离,避免互相干扰。
4、避开危险天气:避免在打雷天气和暴雨天气垂钓,海钓时要避开风浪太大的天气。
5、钓鱼忌讳贪得无厌。虽然水中的鱼类品种比较丰富,但也不能贪得无厌。需要保护鱼类,比如鱼类繁殖期少钓鱼。
6、钓鱼忌讳不择手段:钓鱼过程中不能带禁用渔具,不能在禁止钓鱼的水段垂钓。
7、钓鱼忌讳争抢钓位:选择好钓位钓鱼效果好,但需要讲公德,不能争抢别人的钓位,自己的钓位最好跟他人的保持10米以上距离。
8、钓鱼忌讳乱扔垃圾:需要保护周围环境,将垃圾随身带走。
为什么气温高和水位较低太湖蓝藻数量迅速增加
据媒体报道,受强降雨影响,太湖水位迅速上升,发生超标洪水,太湖水情预警已经升级为洪水红色预警,并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太湖附近的居民随时都面临洪灾的威胁,在这种防汛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下,有关部门应当提前做好洪水的排泄工作,为防御太湖洪水腾出充足的空间,以确保人民群众财产安全。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太湖持续上涨的这种紧张形势呢?首先,要保证太湖洪水有排泄的地方,做好排泄措施,错峰排水,长三角地区合力排水,做到统筹调度,处于太湖区域的江浙沪要团结起来一起治理太湖洪水,并服从总体调度。各个骨干排水工程之间要打好配合,全力抢排涝水,加快太湖洪水排泄,最大限度发挥它们的作用,全力降低太湖水位,提前排水十分重要,要防范于未然。其次,在必要的时候需要开闸蓄洪,在此之前,要做好群众的转移工作,确保该地区的所有群众都安全转移,发现险情及时处置、及时预警,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最后,各项洪水防控措施要落实到位,针对洪水排泄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要及时修改调度方案,提前做好蓄洪区要用到的准备,确保蓄洪区可以正常使用,及时有效排泄洪水。总之,的调度对于此次太湖洪水的排泄有着指导性的作用,太湖附近的各项排水工程都要派的上用场,根据太湖水情发展情况,做好排水准备,实时关注太湖天气预报,注意水位变化,三峡水库及上游水库要为太湖泄洪留下足够的库容。在排泄洪水的同时还要做好群众的转移救助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黄梅雨季是什么时候
我给你几篇得了
太湖蓝藻爆发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水体富营养化。
太湖无锡段的水体富营养化与气温、水温等密切相关,同时还存在着地理特殊性。
上游湖荡水质恶化。近年来太湖上游湖荡保护力度不够,湖荡生态系统退化严重,太湖失去了第一道天然保护屏障,这直接导致从太湖西北部进入的污染物总量升高,太湖大部分水域藻类含量处于极高的水平。
湖水温度高于正常年份。太湖年最高水温出现在7、8月,年最低水温出现在12月下旬至次年2月上旬,历年最高水温达38℃,最低水温0℃,水温年变幅介于29.5~38.0℃之间,平均变幅为34℃左右,平均水温为17.1℃,较陆上气温高1.3℃,且各月平均水温均高于气温。2006年的冬季是无锡市有气象记录以来最温暖的冬天,整个冬季的日平均气温比往年要高2℃多,这导致蓝藻没有被大面积冻死,为2007年的暴发积聚了条件。继“暖冬”之后,2007年入春以来气温继续走高,为蓝藻的疯长提供了适宜条件。2007年1~4月太湖水体积温高于多年平均值,尤其是4月份月平均水温为近25年中最高,且4月25日以后太湖水温一直超过20℃,整个5月份也是历史上气温最高的月份。这些都有利于藻类生长。
太湖水位较低。2007年1~4月,连日干旱导致太湖的水位大幅下降,而太湖水位本来就很低,所以很快就引起泛浮现象,导致太湖底下的脏东西全都浮了上来。太湖始终处于相对较低的水位,4个月平均水位为2.94米,比近25年水体积温最高的2002年同期还要低13.4厘米,极低的水位使污染物浓度提高,从而进一步导致水质恶化。
东南风的风向集聚效应。梅梁湖是太湖伸向陆地的大湖湾,东南风一吹,几乎整个外太湖的蓝藻都聚集到了这里。曾有专家比喻,梅梁湖的100多平方公里水域像一个水体相对静止的“口袋”,偏南风一吹,便成了整个太湖蓝藻的聚集处。其实无锡梅梁湖集中了太湖中江浙沪三地的蓝藻,而无锡市位于太湖的取水口就在这里,所以蓝藻的爆发对无锡市民饮用水影响极大。
降水量少。降雨偏少弱化了水体本身的净化能力,致使水质进一步恶化。加上太湖生态清淤工程导致水体无法流动,太湖近乎似水,所以加剧了蓝藻的灾情。
然而,以上种种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加深的现象并非自然形成,蓝藻大面积爆发也并非蓝藻之过,太湖的污染,罪魁祸首还是人类。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太湖的主要污染物总氮、总磷就严重超标,富营养化明显,局部汞化物和COD含量也大大超标。这主要是由农业面源污染、工业点源污染及生活污水排入太湖导致的。
而造成太湖富营养化的首要原因就是农村面源污染。面源污染是指溶解的和固体的污染物从非特定的地点,在降水或融雪的冲刷作用下,通过地表径流而汇入受纳水体,包括河流、湖泊、水库和海湾等,并引起水体的富营养化或其他形式的污染。面源污染更多地与农村联系在一起。我国农村过量和不合理地使用农药、化肥,小规模畜禽养殖的畜禽粪便,以及未经处理的农业生产废弃物、农村生活垃圾和废水等,都是造成面源污染的直接因素。
此外,这些年来,无锡等地的太湖地区把化工业作为支柱产业,使得大大小小的化工、电镀、印染等企业如雨后春笋,分布在这个地区,数以千计的污染企业沿太湖一字排开,污水直接排放到太湖里。太湖流域内乡镇工业相当发达,以不到全国0.4%的国土面积创造着约占全国1/8的国民生产总值。上游地区一直未能遏制自己的“GDP情结”,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了太湖周遍的污染源整治。
由于高效快速的经济发展模式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太湖流域人口密度已达每平方公里1000人左右,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城市化水平居全国之首。城市化进程加快、外来人口增多使得城市生活污水量迅速增大,而大量的生活污水也毫无例外的排入了太湖。
湖泊本来是很大的自然系统,但长期以来人们不加节制地开发利用它,导致了湖泊系统性问题的出现。人与自然的辩证法表明,粗暴地利用自然必然受到自然的报复。人和自然的关系已经严重失衡,自然已经开始报复人类的过度使用了。跟河流相比,湖泊更需要“休养生息”。古老的太湖养育了周边生生不息的儿女,现在该是儿女们舍弃贪婪,让她休养生息的时候了。
反思我的家乡武汉,第五次人口普查(2000年)的数据表明,武汉市的平均人口密度是每平方公里947人,比1990年增加132人。按照这个增长速度,现在武汉的人口密度应该已经超过每平方公里1000人了,这和太湖流域情况相当。武汉的城市化率为82.86%,也是相当高的,流动人口比例也很大。不过与太湖流域不同的是,武汉市人口密度最高的地方是武昌,达到每平方公里12020人。而武昌是武汉的教育中心,这里的高校师生占了人口的一大部分,就全市来看,人口增长最快的人群也是大学生。但这并不能减轻武汉市的污染程度。和我一起在武汉长大的同龄人中,患有上呼吸道疾病的大有人在;虽然大批工厂都搬到了郊区,但这只能导致郊区的污染程度朝着市区的方向加速演变,对于城区,变化并不大。我也见过绿色的长江水,但却和太湖的绿色不同,江水下的小鱼和蝌蚪都清晰可见;我也喝过苦涩的自来水,加糖也掩盖不了的苦,但却是突发引起的,不到一天就又好了。而现在我常常在武汉的大小湖泊中看到水华现象,几乎所有的湖都有,但从未见过有好转的迹象;常常听到湖面大面积翻塘的消息,但几乎年年都有。和江水里的小鱼玩耍,那些快乐的童年时光已经成了永久的记忆,长大后我也再没有见过江水下的那些鱼。也许拥有这样记忆的人里面,我和我的同龄人就是最后一代了吧!——真是可悲的事实!作为长江和汉江的儿女,守着千湖之省,百湖之县,我们也早就该警醒了。
有人怀疑太湖蓝藻爆发与环湖的水稻田有关,其实不然。稻田是地球上最大的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对区域气候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研究显示,在同样的土壤有机碳水平下,稻田土壤可以保持更多的氮和磷,不仅可以显著提高土壤肥力,而且可以明显降低氮磷对周边环境的污染,所以,水稻不但不会引发蓝藻爆发,反而会限制蓝藻的疯长,应该发挥其显著的固碳减排降温效应和大气的净化功能。但是,环太湖的传统种稻观念需要与时俱进,要在科学规划稻田布局的基础上,将“高产更高产”的水稻生产目标更改为“优质安全生产”,切实降低农用化学物质的投入量,进行保护性稻作技术创新,积极开发环境友好的保护性稻作技术,开创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的双赢局面。
此外,还有一个早已被人们淡忘的潜在因素——生态系统食物链。太湖盛产的鱼类有48种,其中以经济鱼类银鱼和白鱼闻名。20世纪60年代环湖大堤和闸坝的建设阻隔了太湖和长江间的交通,这让原本可以游进太湖的鲢鱼数量减少。常见的“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鲢鱼、鳙鱼)中的鲢鱼是一种“食藻鱼”,是蓝藻天生的“克星”。鲢鱼无法进入太湖,食物链上掉下一环,蓝藻缺乏生态上的天敌,疯长只是时间问题。可见,人为的水利工程在多年前就已经埋下今日的祸根。自然界的万物存续自有其定律,其中有许多微妙的关联,是我们人类无法看清的,这正是自然界的伟大之处,也正是我们人类渺小的所在。如果人类已经无所不能了,那么还要上帝做什么呢?巴别塔的存在是对所有生物的警示——是自然界创造了你,所以你永远不会比大自然更强大。
“水华”是淡水中的一种自然生态现象。绝大多数的水华仅仅是由藻类引起的,如蓝藻(蓝细菌)、绿藻、硅藻等;也有部分的水华现象是由浮游动物——腰鞭毛虫引起的。水华发生时,淡水一般呈蓝色或绿色。
在自然界生态系统中,氮、磷等营养元素是植物生长的限制因子,即木桶的短板。如果氮、磷含量大量增加,即水体富营养化后,植物的生长就解除了限制,继而大量繁殖。而处于食物链最底端的原生植物(以藻类为主的各种浮游植物)繁殖得最快,它们迅速占有大量,从而限制其它植物的生长,成为优势种群。在淡水中,导致水华的最常见的生物就是蓝藻。由于藻类是以光能为能源的,光合作用会产生氧气,所以当藻类大量生长时,水体表面的溶解氧呈饱和甚至过饱和状态;但同时,蓝藻也会在水面形成一层膜,阻断阳光和空气进入,而且当藻类大量死亡后,由于腐化和降解的过程要消耗水中大量的溶解氧,导致水体中的溶解氧严重不足,呈厌氧状态,水体严重恶臭。此外,为了抑制其它生物生长,藻类会释放出一种毒素——湖靛,对鱼类有毒杀作用,破坏水体中生物的多样性,导致水体中的生物尸体和残体增多,有机负荷大大提高,又产生大量的氮和磷,进一步加深了微生物厌氧分解的程度,从而形成恶性循环。所以淡水富营养化后,水华会频繁出现,面积逐年扩散,持续时间逐年延长。
水华造成的最大危害是饮用水水源受到威胁。藻毒素通过食物链影响人类的健康,蓝藻水华的次生代谢产物MCRST能损害肝脏,具有促癌效应,直接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存。此外,自来水厂的过滤装置会被藻类填塞,漂浮在水面上的藻类会影响景观,水体还会有难闻的臭味等等。所以每次发生水华现象都会给人类和自然界带来巨大的损失或灾害。
导致水华发生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水体的富营养化。而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还是水域沿线大量施用化肥、居民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大量排入江河湖泊,致使江河湖泊中氮、磷、钾等含量上升。此外,水温、pH值、光照强度等因素均会影响水华的程度。20~30℃是水华现象发生的适宜温度范围。一周内水温忽然升高大于2℃是水华现象发生的先兆。当营养物质及其他条件适宜时,pH值为8左右可促进水华发生,若发生水华后,即使初始pH值不利于藻类生长,藻类的自适应性使其可通过一系列生理生化反应调节水体pH值趋向适宜生长的偏碱性范围。光照强度越强越有利于藻类的光合作用,进而促进藻类繁殖,大大提高藻类的繁殖速度。在水华现象发生时,水域多呈现干旱少雨,天气闷热,水温偏高,风力较弱,潮流缓慢等特征。
2007年5月6日,太湖开始爆发蓝藻,这个无锡市民年年都要受到侵扰的“常客”,这次却来得更早、更凶。无锡市紧急启用常熟水利枢纽泵站从长江实施应急调水。16日,梅梁湖水质变黑,22日,小湾里水厂停止供水,25日,贡湖水厂水质尚能满足供水要求,28日,贡湖水厂水源地水质严重恶化,水源恶臭,水质发黑,溶解氧下降到0mg/L,氨氮指标上升到5mg/L每升,居民自来水臭味严重,29日起,自来水水质粘稠,带有极强的刺鼻的腥臭味。
此后,无锡市民无法饮用自来水,甚至用来洗脸洗澡都不行,市民只能购买纯净水解决饮水问题。在老一点的城区,市民开始启用井水救急。日常生活的洗脸、洗澡、刷牙也要强忍着刺鼻的臭味,鼻子都不敢靠近手。部分市民离开无锡避臭。
为保证居民饮上纯净可口的自来水,自来水公司不惜成本,每处理一吨水就要耗费6分钱的除藻除臭药剂,而每天需要处理100多万吨水,仅此一项,每天就需耗费6万多元。而且用药剂很难完全除去臭味,加净水器、活性碳、强氧化剂都没有效果。
太湖流域的景观、渔业、航运产业都将受到沉重打击,经济损失巨大。
应急措施
面对突然爆发的太湖蓝藻,无锡市取了一系列应急措施:一是加大“引江济太”(引长江水补充太湖水)的供给量,以达到稀释太湖富营养化水质的状况,截止6月3日,共引长江水4.3亿立方米,其中2.46亿立方米引入太湖;二是紧急邀请国内治理蓝藻的相关专家会商改善太湖水质的有关对策;三是密切关注自来水水质生化变化情况,以便作出积极应对。此外,连接太湖与无锡市内河的闸口被打通,同时启用一批被封闭的深水井,作为应急期间市民的生活用水补充。市组织人手打捞蓝藻,加强监测,尽快净水、稳定水价。
为缓解太湖蓝藻灾情,针对降雨量少的情况,5月31日下午和6月1日凌晨,有关部门在太湖地区实施了火箭人工增雨作业,取得了明显的增雨效果。针对市民用水难的情况,启用一批被封闭的深水井,作为应急期间市民的生活用水补充。
5月31日,清华大学教授张晓健和助手来到无锡。专家发现,从太湖取水口到制水厂7公里长的输水管线有两个半小时的流程,若在取水口投放大量的高锰酸钾氧化剂,在2个多小时的输水过程中,就能氧化掉大部分致臭物质;再在制水厂投放粉末活性炭,就能去除剩余的致臭物质,同时分解残留的氧化剂。经历了17个小时的反复实验后,6月1日上午7时40分,制水厂出水的臭味被成功消除。这一关键性突破,为破解无锡市饮水危机带来了希望。6月1日晚,无锡市开始恢复正常供水,但要等水管中的陈水都流光后才能开始用水。6月3日上午,江苏省和无锡市两级卫生部门又对出厂水质和居民家中的水质进行监测比较,自来水出厂水质稳定合格,所有水厂出厂水的感官指标、一般化学指标、毒理学指标、细菌学指标均符合国家GB5749-85水质标准。市民除饮用和做饭仍依赖纯净水外,其他生活用水已经正常。
治理方法
追溯太湖污染治理的历史,时间已经很久了,但太湖水质却每况愈下。其原因之一就是对可能发生的人为污染物排放量估计不足。上世纪90年代提出“2000年太湖水变清”的目标,当时估算每年进入河道和湖泊的工业废水只有5.4亿立方米,生活污水的年排放量也只有3.2亿立方米左右。而到了2000年,排放的污水量却增加了5倍,监测数据显示,当年太湖流域点源污水排放量53.3亿立方米。原因之二就是太湖流域水保护和水污染治理,表现为流域特征,涉及到水利、环保、建设、农业、渔业、交通等多个部门,必须以流域为单元进行综合治理。太湖涉及两省一市,环湖城市必须携起手来共同治理,否则是无法将太湖治理好的。原因之三是蓝藻爆发的现状并不是一天形成的,要治理好也需要相当长的生态周期。如果要新造自来水厂,那么选址、取水方案、技术设计、建设等环节,周期也相当长。
从生态学的角度考虑,早在蓝藻爆发之前的1月份,就有专家提出在太湖养鱼来预防和治理蓝藻。据测算,花鲢或者白鲢每增长1千克体重就能“消灭”40千克到50千克蓝藻。一条50克左右的鲢鱼苗在太湖中长到1.5千克左右,就要被捕捞上岸,由此推算,从放流鱼苗到捕捞上岸,一条鲢鱼一共能吃掉60千克左右的蓝藻。
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离子束生物工程学重点实验室,研究出一种有机污水处理剂,将其均匀加入一杯污水中,3~5分钟即可使氮、磷及藻类絮凝沉淀,再通过磁分离技术,彻底移出污染物,处理后的水体达到国家二级排放标准。专家介绍,过去一些水体治理产品只能凝结、沉淀污染物,不能将其移出,时间长了往往会再次爆发污染。而他们研制出的这种有机污水处理剂是以粉煤灰等几种无毒无害的工业废料与壳聚糖等材料复配,再加上磁粉等磁性材料,通过物理化学改性,制成粉剂或水剂母料的。试验表明,这种水处理剂与富营养化湖水混凝,先产生絮凝物,再伸入磁铁即可吸附移出氮、磷和藻类。这项新成果因为加入了磁分离技术,可实现彻底根治氮、磷及蓝藻的目标,弥补过去一些水体治理产品的不足。
针对已爆发的蓝藻,有关专家提出向湖中喷洒稀释的黏土浆,利用黏土对藻类细胞的凝聚吸附作用使蓝藻沉入水底,控制其生长蔓延,同时往原水中添加活性碳也可以吸附、沉淀蓝藻。
针对去除水体中的藻毒素,复旦大学化学系副教授邓春晖开展了一项名为“磁性纳米材料附加铜离子去除藻毒素”的研究。研究证明,铜离子能和藻毒素通过配位作用相结合。而通过将铜离子附加在磁性纳米材料上,就可以用磁石将附有藻毒素的磁性纳米材料方便地提取出来,从而实现从水体中分离藻毒素的目的。在实验室阶段,此方法的分离率已达90%以上。
针对防止和缓解水体富营养化的问题,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胡欢等三名学生发明的“陆生植物水培治污法”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解决思路。此方法利用佛手蔓绿绒和叶喜林芋两种常见的景观植物,栽培在重度富营养化的水体中,以最大限度地吸收水中的富余营养。
水藻是一种只要有阳光和水便可生长并能转化为燃料油的生物。科学家开始启动用水藻转化燃料油的。从水藻中提取的植物油可以被转化成生物柴油,这种生物柴油几乎可以被当作所有柴油机的燃料。因此,有人想到用爆发的蓝藻制造生物燃料油。
蓝藻含氮量高达10%左右,含磷量也近1%。1立方米蓝藻可生产4公斤氮,相当于8公斤尿素,加上生产沼气的收益,综合利用1立方米蓝藻的总收入可达50元。他们已成功将蓝藻制成优质生物肥料,可以很好地取代化肥。目前,这项成果即将在太湖边进行中试,一旦项目取得最终成功,可解决太湖周边40万亩土地的肥料供应问题。水体富营养化,而周边农田营养缺乏,这种处理方法本身就反映出我国农业生产的不科学不合理的现状。
后续处理
实时监测蓝藻状况。江苏省测绘局和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联合研发“太湖蓝藻水华遥感动态监测预警系统”,通过卫星遥感空间、地理信息技术配合湖面实测样等高新技术,建立遥感光谱与蓝藻生物量关系模型。系统建成后,将可动态监测蓝藻水华的发生、发展与空间分布变化,通过不间断的卫星数据输出,判断蓝藻的生长态势,进行预报预警,并为湖区周边新农村建设及时提供水质资料,为农业、渔业生产,人民生活用水等提供良性管理与技术服务。
治理排污源头。紧邻太湖的无锡周铁镇,面积不足73平方公里,却聚集了400多家工业企业,其中,高污染企业就有150多家,多年整治都不见效果。2007年蓝藻爆发后,无锡市将在2008年底前关闭全市772家高消耗、高污染、高危险、低效益的企业。在江苏宜兴,凡是有氮、磷排放的新项目全部被叫停,还有近十家这类老企业,虽然符合以往排放标准,但按照新的环保门槛,也被关停转产。江苏将于2008年底前依法关闭2150家小化工企业。
现状
今年(2008)4月初,太湖蓝藻又大规模爆发,比2007年又提前了一个月,而且湖水就像绿色油漆一样,可以写字;太湖就像大染缸一样,东西掉下去再捞上来就全都染成绿色了。不可否认,水华的现象不但没有好转,而且还更加严重了。但由于各方面都做好了准备,所以居民生活用水没有受到影响。
藻水分离工程可望规模化运作。无锡太湖水藻分离站示范工程项目位于太湖梅梁湾北端,是无锡实施蓝藻无害化处理与化综合利用的重点示范工程之一。该项目引进水藻分离集成技术,用机械方式治理蓝藻,工艺成熟,低耗高效,安全实用,日处理能力可达5000吨富藻水。项目实施后,可解决水藻高效快速分离、藻浆脱水、藻渣制取有机肥等三个难题,对蓝藻暴发形成的大面积水华可迅速有效应急清除,除藻率达95%以上,并可大量带走氮磷,减轻水体中营养负荷,改善水质。经过太湖水藻分离站处理的去藻水可直接回送湖体实施再利用,能提高水体透明度,改善水体景观,为湖泊的生态修复创造条件。
感想
搜集了很多资料,也查阅了一些相关知识,但始终没有找到针对水体富营养化本身的治理措施。都只能等水华发生以后,再在用水的过程中,去处理去净化。也就是先污染后治理,而且这种治理也不是根本上的治理。虽然从根本上治理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但现在似乎连解决方案也没有,让人觉得泄气,觉得可悲啊!
水体富营养化同时涉及到环境问题的两个方面,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在上述的探究中,已经提及这两个方面,但很明显,现在社会上对太湖蓝藻爆发的反思,更多的只是看到了环境污染,而对生态破坏的重视不够,对生态环境的现状也没有具体的研究分析。但我想,利用生物的或者是生态学的方法来解决太湖蓝藻问题才是更快速更有效的。
另外,武汉和太湖流域的状况十分相似,作为土生土长的武汉人,我深深地为太湖的故事在武汉重演感到担忧。
湖州冬季平均温度和夏季平均温度
梅雨期是指每年6月中旬到7月上、中旬,我国长江中下游区域内出现的一段连阴雨天气。
此时,器物易霉,故亦称“霉雨”,又值江南梅子黄熟之时,故亦称“梅雨”或“黄梅雨”。雨带停留时间称为“梅雨季节”,梅雨季节开始的一天称为“入梅”,结束的一天称为“出梅”。
梅雨季里空气湿度大、气温高、衣物等容易发霉,所以也有人把梅雨称为同音的“霉雨”。 连绵多雨的梅雨季过后,天气开始由太平洋亚热带高压主导,正式进入炎热的夏季。
扩展资料虽然梅雨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特有的天气气候,但它的出现却不是孤立的,是和大范围雨带南北位移紧紧相连的。
在110E以东的我国东部地区,在汛期从4月中旬起到5月上旬,主要雨带摆动在南岭山脉和南岭以南地区。在个别年份,虽然在某一段时间内移到南岭以北地区,但是从一个候(五天为一候)或一个旬的多年平均情况来看,它往往是维持在28N,29N以南。这个时期就称为“江南雨季”或“华南前汛期”。
5月中下旬,主要雨带北移到29N-33N范围内(即西自我国宜昌,东经长江口,然后越海到日本;南起我国两湖平原北至淮河南岸),稳定少动。
这时南岭以南地区已处在雨带之外,阴雨天气结束;而长江中下游地区告别了风和日丽的初夏,迎来了阴雨绵绵的季节,大雨、暴雨时而出现,一直维持到7月上旬,这就是长江中下游著名的梅雨季节。
6月中旬开始,雨带再次北移,到了33N以北地区。先后在黄河、淮河流域以及华北、东北等地停滞、徘徊,造成一次又一次强降雨过程,分别称为“黄淮雨季”、“华北雨季”此时,长江中下游梅雨结束,骄阳高挂,进入了炎热的盛夏季节。
这种天气一直要维持到8月下旬,然后雨带才随着冷空气的逐渐活跃而快速南撤,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使雨带一直退到华南沿海地区。
雨带的这种规律性变化,说明长江中下游的梅雨并不是孤立的、局部的天气气候现象,而是我国东部地区主要雨季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主要雨带向北移动过程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停滞的反映。
百度百科-梅雨季节
湖州地处中纬度地带,属东亚季风气候带,气候总的特点是:季风显著,四季分明;雨热同季,降水充沛;光温同步,日照较多;气候温和,空气湿润;地形起伏高差大,垂直气候较明显。
一、季风明显,四季分明
本市位于亚热带季风盛行的地区,具有季风显著、四季分明的特点。受冬夏季风进退的影响,冬半年盛行西北风,气候干冷,夏半年盛行东南风,气候湿热。这种冬夏季风的交替转换,形成了一种明显的季节变化。气候上一般以候平均气温低于10℃为冬季,高于22℃为夏季,介于10~22℃之间为春、秋季。我市四季分布的特点是冬夏长,春秋短。冬季一般开始于十一月下旬,止于次年三月中、下旬。夏季一般始于五月下旬,止于九月中、下旬。季节不同,气候各异。
春季:气温开始回升,但不稳定,冷暖起伏大,天气多变。初春时有强冷空气影响,造成“倒春寒”和晚霜冻。四月到五月中旬,雨水明显增多,常有连阴雨天气。持久低温阴雨,会影响早稻秧苗正常生长,而多雨寡照的暖湿天气又极易诱发麦类赤霉病的流行。五月下旬到六月上旬降水较少,天气相对晴好。有利于春花收晒、早稻返青、分蘖。少数年份春雨结束迟,梅雨来得早,春雨连梅雨,阴雨时间长,将严重影响农业生产。
夏季:是全年降水最多的季节。初夏天气闷热潮湿多暴雨。盛夏晴热少雨多高温天气,是全年最热的时段。该时段也是年极端最高气温出现时段。这一时期除台风和局地雷阵雨外,降水较少,常有伏旱出现。
秋季:前期多雨,后期秋高气爽。九月是初秋多雨期,降水量多,降水强度大,以台风暴雨降水为主。台风暴雨极易造成洪涝。十月,由于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强,活动频繁,气温下降,降水显著减少,多晴朗天气,白天温度高,夜间辐射降温快,日较差大,对晚稻灌浆结实有利。冷得早的年份,十月下旬至十一月初最低气温可降到4℃以下,出现初霜冻。
冬季:天气寒冷干燥,是一年中气温最低,降水量最少的季节。初冬天气干冷,雨雪较少,多霜冻。在强冷空气影响下最低气温可降到零下5~6℃。隆冬是全年最冷时期,极端气温一般可达到零下7~9℃,少数年份在零下10℃以下。冬末是全年日照最少的时段,多阴冷天气,升温缓慢,在强冷空气影响下,时有乍暖骤冷天气发生。
二、雨热同季,降水充沛
本市降水充沛,常年年降水量为1300毫米左右,全年降水量主要集中在春雨、梅雨和秋雨期。
春季,随气温回升,降水逐渐增加,四至五月为春雨期,常年来说,两个月的降水量约占全年的20%左右,此时正是春播育秧阶段,作物的需水量也有所增加。
夏季是一年中温度最高的季节,也是降水量最多的季节。六月中旬至七月上旬是早稻关键生育期,适逢梅雨期,雨量较多,有的年份因降水过多,温湿适宜,导致早稻纹枯病、稻瘟病蔓延。
秋季,气温渐渐下降。九月为秋雨期,不少年份的秋雨量超过同期晚稻的需水量。此后,随着北方冷空气势力加强南侵,十月起,气温下降较快,降水明显减少。十月底至十一月,进入秋收冬种阶段,作物需水量大大减少。
冬季降水量最少,温度也最低。这一时期春花作物正处在越冬阶段,需水量一般较少。
在整个喜温作物生长期内,我市各季降水基本上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加,随着温度下降而减少,雨热基本同季,有利于喜温作物的生长发育。但由于每年季风的强弱变化和进退迟早,造成降水的年际变化比较大。降水过多或过少,会造成洪涝或干旱。
三、光温同步,日照较多
太阳辐射是形成气候的主要因子之一,也是作物生长重要的能量源泉。太阳辐射的多少,除了决定于地理纬度、太阳高度外,还与大气透明度、云量等气象条件有很大关系。年内太阳辐射量的分布以夏季最强,冬季最弱,与气温的年变化基本一致。冬季,太阳辐射量少,温度低。三月起,太阳辐射量逐月增多,温度回升。六月处于梅雨季节,多阴雨,少日照,太阳辐射量相对减少。七、八月,晴天多,太阳辐射最强,温度高。八月太阳辐射量为全年最多的一个月。九月起,太阳直射点逐渐南移,太阳辐射量逐月明显减少,十二月太阳辐射为全年最少。由于冷空气活动增强,气温也不断下降。由此可见,太阳辐射量的多少与温度高低变化一致,光温同步,有利于光能的充分利用。
本市常年年日照时数约为20000小时,是我省日照较多地区之一。由于每年气候各异,气象条件多变,使得日照时数年际差异较大。
四、气候温和,空气湿润
我市常年年平均气温为16.0℃,属于温和气候型。一年之中,夏季最热,冬季最冷。但夏季高温持续时间不长,39℃以上高温只有极少年份出现。冬季低温持续日数短;一年四季不乏降水,还有太湖水体调节,空气湿润。由上所述,我地气候冬冷夏热,年温适中,气候温和而湿润,适宜于多种作物生长。
五、地形起伏高差大,垂直气候较明显
我市山地面积较大,地形起伏,垂直气候差异较明显。这种差异首先表现在季节的分布上。一般随高度升高,夏季缩短,冬季延长。因此山区具有冬长、夏短的特点。因此,我市山区从低到高经历着温、凉、冷的变化,同地异季。即便是同一高度,也还会因坡向、坡度及山峰、山谷、岗地、盆地等不同地形而有局地气候的差异。再次,山区有丰富的降水,一般随着海拔高度升高,降水量增加。丰富多样的山地气候,为众多的生物提供了广泛的适生生态条件,为择优发展多种经营,搞活山区经济提供了有利的农业气候条件。
综上所述,我市气候丰富,有利于稻、麦、油、桑、鱼、茶、竹、果、木等种植业、养殖业的发展。由于每年季风进退迟早、强弱不同,本市气候年际差异较大,灾害性天气时有发生。特别是洪涝、干旱、台风、冰雹和雷电等气象灾害,对我市影响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