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天气预报 天气预报

上海天气污染预报_上海天气污染

tamoadmin 2024-09-25 人已围观

简介1.上海和成都天气差别大吗2.空气污染造成的危害有哪些3.如何拍摄4.雾霾天气大多在什么时候5.上海将近一个月都是雾霾天气,这叫人如何防范6.我发现天气预报一点都不准污染物排放强度大是重污染天气形成的内因,静稳、小风、高湿以及逆温等不利气象条件则是重污染天气形成的外因。目前,细颗粒物(PM2.5)是对我国大气环境质量影响最大的污染物,不管是从超标城市的数量、各城市超标的程度分析,还是从对重污染天气

1.上海和成都天气差别大吗

2.空气污染造成的危害有哪些

3.如何拍摄

4.雾霾天气大多在什么时候

5.上海将近一个月都是雾霾天气,这叫人如何防范

6.我发现天气预报一点都不准

上海天气污染预报_上海天气污染

污染物排放强度大是重污染天气形成的内因,静稳、小风、高湿以及逆温等不利气象条件则是重污染天气形成的外因。目前,细颗粒物(PM2.5)是对我国大气环境质量影响最大的污染物,不管是从超标城市的数量、各城市超标的程度分析,还是从对重污染天气贡献的角度分析,PM2.5的影响都远远大于其他污染物。大气PM2.5污染的来源主要包括一次颗粒物排放的直接贡献,以及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挥发性有机物(VOCs)和氨(NH3)等气态前体物二次转化的间接贡献。

环境保护部于2014年1月启动了全国各直辖市、省会城市和单列市共35个城市的PM2.5来源解析工作,结果表明,燃煤、机动车、扬尘、工业生产等是PM2.5的主要来源。大气PM2.5的来源贡献具有较大的地区差异。石家庄、济南、太原、长春、哈尔滨、南京、贵阳、乌鲁木齐等城市PM2.5的首要来源是燃煤排放,其占比均在25%以上;河北各城市源解析结果表明,燃煤排放作为保定、廊坊、沧州等城市PM2.5首要来源,占比均在30%以上,燃煤污染防治是上述城市PM2.5污染防控的重中之重。特别是冬季暖期间,燃煤排放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PM2.5污染的贡献更加凸显,PM2.5中的有机碳(OC)、元素碳(EC)、硫酸盐等主要组分都与燃煤排放直接相关,其他主要组分如硝酸盐、铵盐等也部分来自于燃煤锅炉和燃煤散烧,冬季大气重污染防控的首要任务就是大力削减燃煤排放。

但同时也要看到,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PM2.5的首要来源为机动车排放,占比都在30%左右(上海包括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源),深圳市机动车排放对PM2.5的贡献甚至高达41%,大连、厦门、重庆(主城区)、成都、西安等城市PM2.5的首要来源也是机动车排放,占比在20%~30%之间,机动车污染防治对上述城市的PM2.5污染防控非常重要。在重污染预警期间,北京等城市加大机动车污染管控,特别是老旧车和柴油车等高排放车管控,有助于降低污染峰值。此外,天津、呼和浩特、银川、兰州、西宁等城市PM2.5的首要来源是扬尘污染,占比在25%~40%之间,这些城市要进一步加大扬尘污染防治力度。

环境监测数据和相关研究都表明,自2013年“大气十条”实施以来,全国和各地大气污染防控措施取得成效,一次污染物(SO2、NO2及一次颗粒物等)浓度下降明显。但是,颗粒物中的二次成分下降显著缓于一次污染物,重污染期间大气PM2.5的爆发式增长往往与硫酸盐、硝酸盐等二次成分快速增长有关。值得注意的是,除了SO2、NOx等气态前体物分别转化为硫酸盐、硝酸盐等二次成分的机制外,还存在这些化学成分之间的相互影响,如NO2促进SO2加快转化为硫酸盐,产生“1+1>2”的大气污染生成效果。这些机制在大气重污染形成中起到怎样的作用,对于重污染预报预警、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方案的制定都十分关键。

不利气象条件是重污染天气形成的外因,比如静稳、小风、高湿以及逆温等,会在排放基本相同的前提下导致更加严重的空气污染。研究表明,“大气十条”实施以来,京津冀区域的污染气象条件总体上趋于不利,这也加大了污染治理的难度。从京津冀区域污染气象条件的对析看,2014年比2013年转差17%,2015年比2013年转差12%,2016年秋冬季我国再一次经历了非常不利的污染气象条件,尤其是北方地区冷空气不活跃,强度弱,风速小,温度明显偏高。同时,大气污染过程与气象过程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大气污染积累到一定程度,颗粒物化学组分(如硫酸盐、黑碳和有机组分等)呈现对辐射的显著影响,在相当程度上导致边界层的大气扩散能力减弱,从而进一步加剧重污染。

此外,重污染天气的形成还受到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使大气层结更加稳定,已成为国际上的共识。如去年秋冬季以来,全球普遍出现异常气候,多个国家包括基本解决空气重污染问题的英国、法国、韩国等发达国家,也相继发生了较高强度、较大范围的大气重污染。

上海和成都天气差别大吗

“这是我最喜欢的一片海滩,看到它变成现在的样子很心痛!”上海海洋大学大四学生小韩日前致电记者反映:浦东临港一片原生态海滩,今夏因滴水湖音乐节和风筝节等活动的举办,成了新晋“网红”取景地和天然海水浴场。人流大量涌入,不仅给自身安全埋下隐患,产生的生活垃圾也破坏了海滩环境。

这片海滩现状如何?记者实地走访。

游客翻越隔离带漠视安全

8月13日傍晚,记者随小韩来到这片海滩。站在东海大桥洋山港左侧堤坝,只见退潮后的海滩在夕阳下熠熠发光,倒映着蓝天白云,恍如天空之镜。台风刚过,海风带走暑热,远远望去,滩涂上游客不少,还有一些人在海水中游泳、戏水。但要下到海滩并不容易,这条一眼望不到边的堤坝上,只有一处通道可拾级而下走到海滩。不走这条路,就要翻越堤坝,走砂石坡道或穿过大片芦苇荡,再爬过一道宽约5米、由石块垒成的防浪隔离带后才能抵达。

记者在堤坝上观察近半个小时,发现大多数游客都是翻越堤坝和隔离带去海滩的。这隔离带好爬吗?记者亲身体验,走到隔离带边上,用手一摸石块,有些湿滑,稍不留神就会从石块上滑下来。

海滩上一个做生意的小贩说,别看这会儿风平浪静,涨潮时蛮吓人的,水可以一下子涨到胸口。大浪有时还会越过芦苇直扑大坝台阶。小贩知道海潮有风险,那游客呢?记者随机询问了一位带着孩子的母亲,对方毫不在意说:“我们来玩过好多次了,从没碰上过。真涨潮了,逃上去就是。”在与多位家长的交流中,记者得到的回答大多如此。

小韩作为海洋大学的学生,深知大海的威力,“海水涨潮速度很快,一旦遇上大潮,真可能来不及往回跑,更何况回到堤坝上还要翻隔离带,万一跑不脱,不幸就可能发生。”

记者注意到,堤坝上那条通向海滩道路的入口处有醒目的“禁止下海,禁止游泳”警示标语,可游客基本无视。现场没有其他阻隔游客的措施,通道上也没有灯,夜间无法为离岸较远的人“指明”方向。

海滩上环境污染令人心痛

沿岸线行走,记者看到,堤坝下塑料袋、烟头、快餐盒、矿泉水瓶、渔网等层层堆积,更有烧烤竹签散落其中,还夹杂着岸边烧烤的油烟味。住在附近的刘女士说:“这些垃圾都是游客留下的。”虽有环卫工人清扫,但只针对堤坝上的垃圾。“海滩上环境污染令人心痛,如任凭海滩上的垃圾被海浪卷走,还会污染大海。”刘女士很担忧。

堤坝上另一位先生则说,要减少垃圾,从源头上制止小商小贩或许是个办法。但现场一名城管协管员无奈地表示:“我们只管堤坝上的,下面的海滩不是管辖范围。这些小商贩‘打游击’,看我们来了,就会跑到下面去。”

在现场,记者偶遇一位海事大学的杨教授,他也为这片海滩的环境担忧。据他所知,附近几所高校经常组织学生来海滩捡垃圾,“但现在来玩的人越来越多,垃圾也越来越多,光靠捡,是捡不过来的”。

派专人巡查,早晚定时清理

对于临港这片海滩的安全和环境,谁来承担管理和疏导责任?记者联系了相关部门。

临港新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堤内315平方公里是其管辖范围,其余滩涂部分由海洋局或海塘署管理。这片区域景观在上海罕见,最近一段时间游客激增。管委会注意到了这种情况,从安全角度考虑,已在堤坝附近张贴公告和警示标语,提醒游客注意安全。地方会尽到属地责任,联合相关部门加强管理。

属地防汛部门表示,由于缺乏法律依据,目前不能用强制手段限制游客在公共区域游玩。只有在台风等恶劣天气出现时,海事边防大队才会封路划出警戒区域。平时,管理部门只能对游客进行劝导,希望游客提高安全意识。通往海滩的道路没有设置路灯,是因为海边风大,灯杆容易被吹倒,有安全隐患,还容易遭海水腐蚀引发触电事故。一般来说,海堤外基本不安装电力设备。

记者致电市水务局(海洋局)滩涂海塘处相关负责人,就海滩安全与环境问题进行咨询。对方表示,已安排巡视小组,每三四公里就有一名专人负责巡查,垃圾则在早晚进行两次定时清理。不过这名负责人也表示,滩涂管理虽与城市网格化管理相似,但基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时刻靠人盯难度较大。不过今后会加大巡视力度,尽量还海滩以整洁面貌,也会适当增设醒目安全标志,提醒游客珍爱生命。

空气污染造成的危害有哪些

嗯,上海夏天比成都热,冬天雨多,但全年晴好天数比成都多很多。空气质量比成都好一个档次。

成都春秋两季多夜雨,冬天下雨几乎不湿衣,冬天湿度大,全是阴天或者有几乎不见太阳。全年污染天气时常位居全国第一。

如何拍摄

根据报道,空气污染造成的危害有:

一、对人体的危害。大气污染物对人体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是呼吸道疾病与生理机能障碍,以及眼鼻等粘膜组织受到刺激而患病。大气中污染物的浓度很高时会造成急性污染中毒,或使病状恶化,甚至在几天内夺去无数人的生命。其实,即使大气中的污染物浓度不高,但人体成年累月呼吸这种污染了的空气,也会引起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及肺癌等疾病。

二、对工农业生产的危害。大气污染对工农业生产的危害是十分严重的,这些危害可影响经济发展,造成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损失。大气污染物对工业的危害主要有两种:一方面是大气中的酸性污染物和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对工业材料、设备和建筑设施的腐蚀,另一方面是飘尘增多给精密仪器、设备的生产、安装调试和使用带来的不利影响。从经济角度来看就是增加了生产的费用,提高了成本,缩短了产品的使用寿命。大气污染对农业生产也造成很大危害。酸雨可以直接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又可以通过渗入土壤及进入水体,引起土壤和水体酸化、有毒成分溶出,从而对动植物和水生生物产生毒害。严重的酸雨会使森林衰亡和鱼类绝迹。

三、对天气和气候的危害。颗粒物使大气能见度降低,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光辐射量。尤其是在大工业城市中,在烟雾不散的情况下,日光比正常情况减少40%。

造成空气污染的原因也很多,其中人为原因占据了绝大部分,所以我们作为地球上的一员,应该从自身做起,不做危害环境的事情,提高自身的环境保护意识并加以实施,让我们自己远离被污染的空气。

雾霾天气大多在什么时候

导语:星空、和星轨拍摄是这几年迅速流行起来的一种介于天文摄影和风光摄影的拍摄题材,由于实地拍摄条件严酷,器材硬件要求很高,所以星空摄影一直被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让大家神往之。其实星空拍摄从技术层面来说并不是很难,甚至可以说非常简单,掌握了前期后期拍摄技术,你也可以一样拍出星空大片了。 如何拍摄星空 一、自然条件的影响 1、首先你要能看到星星 和所有风光摄影作品一样,星空摄影首要因素就是看得见星星,要拍到好的星空作品,你必须看到它们,这个严酷的自然环境要求直接抹杀了很多生活在大城市中摄影爱好者的星空拍摄愿望,国内大小城市都在追求夜景灯光工程,还有大气污染等,所以基本在城市周围是没有可能拍摄星空的。所以对于国内的摄友来说,想拍摄星空,一定只能走远一点了,远离城市,离开光污染。 2、无云无月才能看到星空之美 第2个重要因素就是天气,多云多雨的季节往往不适合拍摄星空,我2013年在川青藏区风,整整15天时间在高原上没有看到一天有完美星空,透过云层给你看到几颗星星就已经很不错了,因为那个时间是雨季,夜间往往是多云的,朋友告诉我藏区拍摄星空要冬天更适合。如果想旅游的时候拍摄星空,对目的地附近的历年天气做一个研究还是有必要的,做到心中有数。 3、月明星稀 第3个重要因素就是月亮的干扰,有一个俗语叫?月明星稀?,就很直白地说出来了,?满月天,地景亮,星星少,新月天,地景暗,星星多?。这个我们后面细说,不同的月相天,我们可以拍摄不同的内容。 了很多。 二、星空摄影的器材 很多时候我们都说镜头后面那个人头决定了拍摄成败,不过在星空摄影的时候,摄影器往往直接定了一张作品好坏,甚至决定了你拍到什么东西。 1、单反机身 一台高感出色的单反相机 ,比如佳能的EOS 6D、5d3 和尼康的D7100、D700和D800都足够了,当然你有一个顶级旗舰机器 D3s、D4 或者 1dx就更棒了。 2、广角镜头 拥有一支大光圈的超广角镜头,f/2.8的大光圈是一个标准,16mm 或者14mm超广角更好。 3、三脚架 一套适合竖拍的云台脚架组合是必需的,能够曝光几十秒甚至几个小时,还要稳定不动。注意很多球形云台需要另外购买一个L型支架才适合竖拍。 4、快门线 可以定时拍摄的快门线 (尼康某些机型内置),最好使用有线的,不要使用无线遥控快门线,因为长时间曝光或者定时自动间隔快门,遥控的稳定性差了很多。 三、拍摄时注意事项 利用天气预报网站,查询针对天文摄影的气象信息。可以去找个网站,去看天文气象预报,它能很明确、直观地告诉你今天是否适合观星,适合观星的天气相对适合拍摄星空。以上海为例: 很明显上图的 Poor 就是不适合拍摄,Excellent 就是最佳拍摄时间了。然后还要考虑的就是月相、月升月落的时间。不过这个只是从天气上考虑,实际上在上海看这个是没有用的,因为有不夜城的光污染,再好的天气上海也难看到几颗星星。农历三十、初一之类的新月天总是最适合观星和拍摄星空的。如果只是拍摄星空,不拍摄星轨,很多时候月亮没有升起,或者已经落下的时候也是非常适合拍摄的,见下图,月亮要凌晨2点45分才升起,所以在没有光污染的环境中,夜里10点后到凌晨2点半之前我们都可以认为那是拍摄的好时机。对比一下同一时间两个相邻位置拍摄的有无月光的对比照。 月亮落山前(11点50分)的最后一抹月光打亮了整个木栈道,效果反倒比闪灯或者手电筒补光的效果更好更自然。 下图拍摄于同一天的12点05分,和上图相差了15分钟而已,但是月亮已经完全下山了,前景虽然通过曝光也亮了,但是缺少光影,显得很闷。 四、查询地图,了解拍摄点情况 如果你是第一次去目标地拍摄,建议先利用地图软件查询一下周围建筑和公路情况,这样可以做到心中有数。 如下图所示就是我拍摄的地方,可以看到除了高速公路外,基本湖边只有铁轨,没有任何建筑了,非常适合拍摄星空。 五、关于弱光对焦 在夜晚拍摄时候,对焦是异常困难的,在取景器中往往是一片漆黑,看不到任何东西,如果使用常见的手动无限远的方法,有时候还是会失焦,拍出来的星星还是会发虚。 将上图放大细节到下图就可以明显地看到星星都失焦了,这就是一个很明显的没有正确对焦的例子。 正确的对焦方法 : 用手电筒打亮前景,然后相机使用Live View 实时对焦方式,放大10倍,对着前景手动对焦,这样的方法适合大多数情况,广角镜头的景深很大,所以焦点之外基本都是清晰的。如下图所示,我就是对着右下的树对焦的,前景很清晰,也很清晰,整个就比上面的那张看着舒服很多了。 六、构图和畸变 构图的前景部分可以借助手电或者车灯来一下,但是大多数情况,我们只能拍一张,看一下实际效果,然后调整一下,数码相机的优势就充分体现出来了。拍摄星空,还是应该关注前景的畸变。星星高悬在夜空,我们都是尽量想把拍全或者拍摄更多的星星,所以总是会尽量以低角度机位翘头仰拍,往往这样会造成地景的极度变形,房子倒下,树木横着长。 当然很多人会说,我拍的是星星,前景只是参照,不是主体,不需要太在意。我的看法是,横平竖直,比例合适是一个美学上的基础,一张好的作品往往不是看它拍得精彩的地方,而是经常被挑刺拍得最不好的地方,因为不和谐的地方往往就会显得非常突出,即使在一些备受推崇的国内星空摄影师的作品中也经常可以看到这种问题。 解决畸变有几个方法 : 最简单的当然是选择更合适的前景,避免一些垂直的物体,比如房屋、柏树、松树等。尽量选择一些即使畸变也不会有很大影响的东西,比如圆点的大石头、帐篷,或者汽车之类的。下图中的路虎车虽然也有明显的畸变,但是突出了车头部分,让人觉得更有气魄。 另外一个方法就是如果有条件可以考虑移轴镜头,它有不低于鱼眼的相场,通过移轴可以在保证地景不畸变的前提下,尽量多拍到很多星星,当然缺点就是损失了一挡光圈,需要ISO感光度提高一倍。上图是使用Canon TS-E 17mm 移轴镜头拍摄的,几乎没有翘头仰拍,所以你看到界碑直直地竖立在场景里面。 七、前景的补光 前景的好坏始终是一个星空摄影作品成功的重要因素,如何打亮前景,让它很好地融合到整个星空场景里面是一个艰巨挑战。常见的补光方法有月光、手电筒、闪光灯、车灯、打火机和一切可以利用的光源。 月光最适合拍摄星轨的时候自然照亮大场景,因为很少有人造光源可以打亮整个地面,而且月亮的光线最匀称、最自然,如果拍摄星轨,我最喜欢有点月亮的天空,甚至是满月天,星星虽然会少点,但是转成星轨其实也够了。 手电筒对远处的树和小房子补光最方便,但是由于光照范围小,很难控制。 闪光灯最适合打亮汽车、帐篷、石头之类的不大不小的前景,闪灯的好处是光照匀称,可以控制输出强度,通过色片可以调整色温,最好地融入星空场景。上一页图中的路虎借用了远处高速公路的路灯的光污染作为侧光源,手持闪光灯在左、前、右3个角度分别用1/64之类的出力进行补光,车内的光源来自车内的LCD 液晶屏。 闪光灯补光只需要在快门按下的20瞄内对着车子按下测试按钮就可以了,不用考虑机顶、引闪器、前帘或者后帘,不过可以尽量在曝光后的10瞄完成补光。 车灯往往是最不会忘记带的光源,只要你开车就有了。 打火机一般是用来补一些星空人像的人脸,可以营造出一种相对犹豫的气氛。如第一张图所示,就是将打火机作为唯一补光光源,感谢雪代提供。图二则是闪光灯与打火机协同工作,你可以看到两张照片参数是完全一样的,但是由于补光效果不同,我们得到两张完全不同的作品。 八、星轨拍摄 1、前期拍摄 拍摄星轨其实就是拍摄星空的进阶版。胶片相机拍摄星轨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有优势的,因为数码相机在高感光度和超长曝光时候产生的热噪点是很难除去的.,而胶片相机也没有电池的压力,拍几个小时其实都没有问题。不过胶片已经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使用也不方便,我这里就不多说了,还是关注于数码相机拍摄星轨吧。拍摄星轨一般有两种方法,单张长曝法和多张叠加法。单张长曝法更适合于胶片机器,数码相机如果持续一个小时曝光,发热导致的高感噪点肯定无法控制,所以我们这里只介绍叠加法拍摄星轨和后期处理方法。 多张叠加法很简单,用同样的曝光组合(高感光度 ISO1600 ~3200,较大的光圈 f/2.8,较长的曝光时间, 不超过60秒,最好低于30秒),相机镜头对准北极星(北半球)每隔一秒拍一张,拍摄一个小时星星大约转15度,理论上360度应该要拍24个小时,实际上是不可能的也不需要的。 这里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每隔一秒自动拍一张,你不可能手动去控制这个,你的精度和耐力都是有限的,所以买一个有定时功能的快门线是必须的。一般拍个100张以上 ,时间长于一个小时,根据星星的多少就可以叠加出一个星轨来了。图16-12拍摄了167张 ,大约一个半小时,其实只转了20度左右,不过你看上去已经是完整的一个圆了。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星星是散布在天空中的,虽然只有每颗15~20度,但是每个角度都有星星,看起来就像一个完整的圆了。 2、叠加法的优势 噪点。叠加法因为每张只拍30或者60秒,所以相对热噪点比较好,每张叠加后的也不会太差,而且叠加处理的时候有说法会抹平噪点,拍一张有一秒的间隔,所以机器还是劳逸结合的。电力。叠加法虽然也会受到电池耗尽的影响,但是只要快速换电池 ,也只是影响几秒钟而已,长曝法就直接停止了。曝光。叠加法可以让每张照片都正确曝光,不用担心前景过曝,所以可以拍到更多的星星和正常曝光的前景,叠加后的星轨效果更好。延时。同样的星轨素材如果你做成延时录像,一个拍摄两个效果。 耐力是星轨出大片的根本星轨如果要更圆,那么只有用更长的时间拍摄更多的张数,这个星轨就会更圆滑更舒服了。林肯?哈里森的一些星轨大片长达十几个小时拍摄,国内的一些星轨高手也是动辄冬天在野外拍整个晚上。你有时候觉得自己的星轨拍得不够好,那么就是你跑得不够远,时间不够长了,归根结底,你的耐力不够。我不是一个耐力非常好的人,所以我的星轨作品真的不能算很好,只是算拍出了一个圆而已,不过从技术角度讲,基本没有太大差异了。 九、北半球对着北极星,南半球对着正南 星轨和星落拍摄的最大区别就是你有没有对准方向。现在都有智能手机了,我们可以安装一些星图APP软件来帮助我们定位北极星,比如著名的Star Chart 汉化版。 北半球如果对准了北极星,那么你拍出来就是星轨,时间足够就成圆了,如果没有对准,那么就成了星落了,不是一定圆的比不圆的就好,因为有些时候你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考虑,前景适合你拍星轨吗?你有足够的星星拍星轨吗?如果实在找不到北极星,那么对准正北就可以了,像我在南半球就是对着正南拍摄。正南正北你可以通过指南针或者GPS unit的数字罗盘来定位。 下面先以一张星轨的照片为例来具体介绍叠加法拍摄星轨和后期处理。图为威伦加港的星轨,从前景和画质来说,其实是我拍得最好的一张星轨,遗憾是我没有对着正南,也没有拍很长时间,不够敬业啊 下图是我在满月天拍摄了一个小时,后期在Startrails软件中叠加而成的70张星轨中的一张,可以看得出星星真的不多。 这张拍摄和一般的星空拍摄的参数设置有明显不同,我只用了ISO 400,f/5.6。因为那天是满月,月光当头照下,前景亮度和夕阳时差不多了,所以如果用ISO3200 f/2.8 的惯用星空设置,肯定都过曝了,所以还是因地制宜来选择曝光最合理。 很多人都说满月天不适合拍星星的,我也这样认为,满月天,星星少了很多,不过自然光照亮的前景比用闪灯和其他人造光源出来的效果好了很多,色温也很自然,ISO 400 , 噪点也少了很多。星星是少了,所以不能拍星空,不过星星连起来,拍个星轨也足够了,所以我现在更推荐半月天、满月天来拍点星轨,因为新月天拍星轨星星太多了,密密麻麻的一个大圆盘也不好看。 你可以在Lightroom里面先修饰一张片子,然后同步修饰设置到所有片子,也可以叠加后再对TIFF进行处理,我这张是选择叠加后再处理的,因为我觉得要处理的地方不多,直接导出为JPEG,Startrails目前不支持RAW格式的叠加,可以支持TIFF,但是我觉得TIFF全尺寸的文件有点大,几百张的时候还是不小的负担。一般我们使用StarTrails这个免费的德国软件来叠加星轨,下载地址:://startrails.de/Startrails.zip,不用安装,解压缩就可以使用了。 十、处理步骤 1. 如下图所示,在Star-Trails里面打开要叠加的文件,这里是64张,每张拍摄时间60秒,大约是一个小时多一点。Startrails支持暗场,就是全黑的同样曝光时间来一张,你可以盖着镜头盖来一张,我没有这个好习惯,以后还是要养成。 2. 单击下图中的第5个图标,一般我选择Light-Screen-Blend默认设置,然后单击?OK?按钮就可以开始叠加了。叠加的快慢就取决于你的电脑了,我的电脑很不错,所以很快 ,如果片子多、速度慢,那么就喝杯咖啡,休息一下。 3. 等下方进度条满了,就表示叠加完成,然后单击第3个图标进行保存。最后会有个弹窗可以调节压缩比例,默认90 ,我通常选100,质量会好些,单击?OK?按钮后保存。我这张图原图没有旋转,所以出来不是垂直的,这个可以去Photoshop或者 Lightroom里调整一下就好了,这样就结束了,是不是非常简单啊。 如果想得到如下图所示这样的带有星芒效果的星轨,可以考虑使用 StarSpokes Pro 滤镜处理第一张,或者最后一张参与叠加的照片,让它有图中所示的效果。

上海将近一个月都是雾霾天气,这叫人如何防范

雾霾,顾名思义是雾和霾。但是雾和霾的区别很大。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等颗粒物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视觉障碍的叫霾。霾就是灰霾(烟霞)。

雾是由大量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气溶胶系统。多出现于秋冬季节(这也是2013年1月份全国大面积雾霾天气的原因之一),是近地面层空气中水汽凝结(或凝华)的产物。雾的存在会降低空气透明度,使能见度恶化,如果目标物的水平能见度降低到1000米以内,就将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或凝华)物的天气现象称为雾(Fog)。

霾(mái),也称灰霾(烟雾) 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粒子也能使大气混浊。将目标物的水平能见度在1000-10000米的这种现象称为轻雾或霭(Mist)。形成雾时大气湿度应该是饱和的(如有大量凝结核存在时,相对湿度不一定达到100%就可能出现饱和)。由于液态水或冰晶组成的雾散射的光与波长关系不大,因而雾看起来呈乳白色或青白色和灰色。

雾霾天气是一种大气污染状态,雾霾是对大气中各种悬浮颗粒物含量超标的笼统表述,尤其是PM2.5(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被认为是造成雾霾天气的“元凶”。随着空气质量的恶化,阴霾天气现象出现增多,危害加重。中国不少地区把阴霾天气现象并入雾一起作为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统称为“雾霾天气”。

从中国气象局2013年2月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入冬以来,中东部大部地区雾霾频发,雾霾日数普遍在5天以上。气象专家表示,造成雾霾天气偏多、偏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是1月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活动较常年偏弱,风速小,中东部大部地区稳定类大气条件出现频率明显偏多,尤其是华北地区高达64.5%,为近10年最高,易造成污染物在近地面层积聚,从而导致雾霾天气多发;

二是我国冬季气溶胶背景浓度高,有利于催生雾霾形成;

三是雾霾天气会使近地层大气更加稳定,会加剧雾霾发展、加重大气污染。雾霾天气形成既受气象条件的影响,也与大气污染物排放增加有关,建议进一步加大大气环境治理和保护力度,特别是要加强多部门会商联动,完善静稳天气条件下大气污染物应急减排方案,以防范和控制重污染天气的出现。

据悉,入冬以来,河北南部、北京、山西东部、山东、河南、安徽、江苏、上海、浙江、福建、湖北、湖南、江西大部、广东西部、广西东部及四川和云南局部等地有10~20天,其中江苏大部在20天以上。相比于常年同期,河北南部、北京、天津、山东、河南北部、安徽、江苏、上海、浙江、广东、广西东部等地偏多在1天以上,其中北京、天津、安徽大部、上海等地偏多3~8天,山东北部、安徽东北部、江苏大部、浙江北部及广东南部偏多超过8天。华北南部及江苏中部、四川东部、重庆西南部、贵州西部等地有8~15天能见度不足1000米,河北南部、山东西北部、四川东部等地部分地区有5~12天能见度不足500米。

我发现天气预报一点都不准

1、雾霾天里的防护指南

针对如何在雾霾天气里实现自我防护和保健,医生提出了如下几点注意事项:

第一,尽量减少外出。外出尽量戴上口罩。常用的口罩一般用脱脂棉纱布折叠数层缝补而成,为了戴上口罩后不至于太闷,通常选用6-8层为宜。

第二,做好个人卫生。雾气看似温和,里面却含有各种酸、碱、盐、胺、酚、尘埃、病原微生物等有害物质,因此雾天外出归来应立即清洗面部及裸露的肌肤。

第三,锻炼避开浓雾。锻炼本身会增加呼吸量,导致吸入更多有害物质。有晨练习惯的人应改室外锻炼为室内锻炼,一般中午阳光相对充足,可以适当出门。老年人还要保持科学的生活规律,避免过度劳累。

第四,调整饮食,提高免疫力。平时应多饮水,注意饮食清淡,少食刺激性食物,多吃些豆腐、牛奶等食品,或者多吃黄花鱼(及其他海鱼)、动物肝脏、蛋黄、瘦肉、乳酪、坚果,这些食物中富含维生素D,对补钙很有利。

第五,由于雾霾天气对呼吸系统的影响最大,最容易引起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肺炎等疾病,应多吃润肺食物,如雪梨、橘子、百合、莲藕、罗汉果等。

第六,多喝桐桔梗茶、桐参茶、桐桔梗颗粒和桐桔梗汤。

这些药茶可以防治雾天吸入污浊空气引起的咽部瘙痒,有润肺的良好功效。而且清肺尘,有PM2.5克星之称。尤其是午后喝效果更好。因为清晨的雾气最浓,中午差不多就散去,人在上午吸入的灰尘杂质比较多,午后喝就能及时清肺。

2、饮食调理应对雾霾天气

要多关注老人和儿童的健康,因为此类人群抵抗力较弱,钙需求量很大。平时应多饮水,注意饮食清淡,补钙、补维D,多吃豆腐、雪梨等,少食刺激性食物。以下是中医食疗专家针对雾霾天,推荐的几种食谱。

豆腐黄花鱼:

多吃豆腐、牛奶、黄花鱼(及其他海鱼)、动物肝脏、蛋黄、瘦肉、乳酪、坚果,这些食物中富含维生素D,对补钙很有利。

雪梨炖百合:

霾天对呼吸系统影响最大,容易引起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肺炎等疾病。此时,应多吃润肺食物,例如雪梨、橘子、百合、莲藕、荸荠等。雪梨炖百合就是一道润肺抗的药膳。

木瓜银耳莲子汤:

雾霾天,多吃点健脾补气的食物,可以增强抵抗力。银耳和莲子都具有补脾开胃的功效,另外银耳还能增强人体免疫力。

牛肉炖萝卜:

面对恶劣天气和寒冷的气温,增强免疫力很重要。冬季增强免疫力最好的食物是牛羊肉,牛肉炖萝卜就是一道能够增强人体免疫力的家常菜

会有不准的时候,但是大部分都是准的,不准的原因主要因为地面变量,比如天气会受地表山川、河流以及人类每天排放的各种气体或是污染的影响。而另一个就是时间变量,当这些不确定性因素不断叠加,短期内无限接近正确值,时间长了以后,准确率衰减就会非常厉害。

天气预报是个复杂的系统,失之毫厘,谬之千里。计算方案里面有很多数据是变化和不够精确的,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教授张庆红解释说,负责初始数据的观测站未能达到理想所需,这给天气预报的准确性打了折扣。

理想情况下,全球不同地理位置、不同高度层面需要数量级达到106至107的观测站。而现实中,这个数值仅为103至105。而且,观测站分布极不均匀,如我国的青藏高原气象观测站就很少。同时,这并不是一个国家的事情,因为大气是流动的,即使国内的观测点很密,周边国家达不到要求,也会影响初始数据。

扩展资料

除了观测站点的数据局限性,仪器观测误差与计算误差也十分可观。从加工程序来讲,由于数值预报模型建立在流体力学方程组的求解之上,在求解方程组时用差分的计算方法,必然引起计算误差。

“我们只能努力通过对物理过程的精确认识让模式更接近真实大气,但它不是真实大气环境的还原,所以基于这个模式所计算出的大气未来走势也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张庆红说。

不同地理环境也对预报准确度影响深刻。平均水平相同的情况下,山区、湖泊、农田、城市等的天气状况都会不同。如果把数值预报计算网络缩小一半,即对更小尺度进行运算,计算量大体会增加16倍。

但在运算中,一些类似于地形等的信息依然难以充分表达,大气运动的物理过程细节不能很好反映,必须依靠预报员通过他们的分析、验证与经验再次订正。“这个时候,气象预报员不像‘科学家’反而更像个‘艺术家’。”张庆红说。

人民网-天气预报到底准不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