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天气温度 天气温度

地质灾害气象预报_地质灾害气象预报等级

tamoadmin 2024-11-30 人已围观

简介1.降雨量达到多少启动防地质灾害应急预案2.基于气象因素的地理地质灾害预警警报系统?3.中国气象局连发三个预警,不同颜色气象预警信号代表什么?4.天气预警信号级别中级别最高的是什么颜色地质灾害**预警信号是指24小时内地质灾害发生的风险较高。地质灾害**预警信号是地质灾害预警信号中的第一级。地质灾害气象预警是指地质和气象部门依据当前环境发布的灾害预警。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信息每年汛期(5-9月)发

1.降雨量达到多少启动防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2.基于气象因素的地理地质灾害预警警报系统?

3.中国气象局连发三个预警,不同颜色气象预警信号代表什么?

4.天气预警信号级别中级别最高的是什么颜色

地质灾害气象预报_地质灾害气象预报等级

地质灾害**预警信号是指24小时内地质灾害发生的风险较高。

地质灾害**预警信号是地质灾害预警信号中的第一级。地质灾害气象预警是指地质和气象部门依据当前环境发布的灾害预警。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信息每年汛期(5-9月)发布,目的是提醒被预警区的干部和群众防范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灾害。

地质灾害包括地震、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这些灾害往往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巨大的影响。地质灾害**预警信号的发布,可以帮助人们提前做好应对准备。

对于居住在可能受灾区域的人们来说,他们可以提前取防护措施,如撤离到安全地带、加固房屋结构等。企事业单位和相关部门也可以提前做好灾害应对准备工作,如加强安全设施检修、防灾设备的调试和检验等。这些举措的实施可以有效降低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地质灾害预警等级

1、红色等级预警:这意味着可能会发生严重的地质灾害,可能会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巨大威胁。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应该立即取紧急措施,迅速转移至安全地带,避免在灾害发生时受到伤害。

2、橙色等级预警:此时,可能发生一定程度的地质灾害,虽然威胁程度没有红色等级预警那么高,但人们仍然需要保持警惕,取必要的预防措施。比如,如地质灾害可能会引发山体滑坡或土壤液化等,居民可通过加固住房或者暂时迁出危险地区来减少风险。

3、**等级预警:在这种情况下,地质灾害可能性较低,但仍然需要人们保持警惕。这时候,居民可以加强房屋防护和加固工程,对可能出现的地质灾害进行防范。此外,监测地势和气象变化也是非常重要的,以及时应对可能的风险。

4、蓝色等级预警:在这种情况下,地质灾害气象风险相对较小,人们可以放心居住或从事相关活动。然而,尽管风险较低,但仍然需要保持警惕,并随时关注天气预报和相关风险等级,以便做出及时的调整和应对。

降雨量达到多少启动防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如前所述,在地质灾害的控制与影响因素中,降雨和人类工程活动是最为活跃的触发因素。在人类不合理工程活动地段,黄土的卸荷与风化裂隙、落水洞、陷穴等尤为发育,降水容易沿着这些通道快速渗入地下,引发地质灾害,降雨成为触发地质灾害最积极的因素。所以,通过气象预报,可有效开展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预警,实现防灾减灾的目标。

一、临界降雨量确定

据本次调查资料,2000~2004年发生的13次新滑坡和16次崩塌,其发生频次均与月平均降水量呈显著的正相关,滑坡、崩塌发生时间全部落在6~10月份,在9月份最高,7月和8月次之,6月和10月份较低。地质灾害的发生频次与本区的降水特征有关,9月份常出现淋雨,并伴有大雨,这种降水特征有最利于浸润黄土和入渗补给地下水,触发地质灾害发生;7月和8月份集中了全年75%以上的R1h≥10mm强降水和82%以上的R1h≥20mm强降水,这种强降水特征不如9月份有利于降水入渗,所以,7月和8月份出现的灾害频次不如9月份高;6月和10月份强降水频率低于7月,8月和9月,但高于其他月份;另外,10月份也常有淋雨,所以在6月和10月份也引发了地质灾害。由此可见,无论是淋雨,还是强降雨,都是触发地质灾害的因素。

宝塔区历史上仅有一个气象站,不能反映降水特征的空间展布,为了能够揭示区域降水特征,本次与陕西省气象局合作,对1980年到2005年25年间,陕北黄土高原地区的27个气象站的日、时降水量进行了分析,统计了各站日降水量中R1h≥10mm或20mm的局地暴雨过程,对其气候特征和时空间演变规律进行归类分析、研究总结。研究结果表明:

(1)在25年中,陕北黄土高原共出现R1h≥10mm的强降水2638时次,R1h≥20mm强降水574时次,年平均R1h≥10mm的强降水有106时次,R1h≥20mm强降水有23时次。

(2)R1h≥10mm发生时次最多的年份是1994年,为173时次;最少的是1980年,仅有36时次。R1h≥20mm强降水发生次数最多的年份是1994年,为56时次;最少的是1982年仅有3时次。可见陕北强降水出现时次的年际差异较大,最多年份与最少年份相差十几倍之多。

(3)R1h≥10mm强降水旬分布具有多峰值的特点。7月中旬,7月下旬和8月上旬为第一高峰值,在数值比较接近也是全年的最大峰值;8月下旬为全年的次峰值,6月上旬为全年的第三峰值。R1h≥20mm单峰特征较明显,8月上旬为其高峰值,8月上旬之前,强降水频次缓升后,强降水的频次突然降低、减少。

(4)淋雨主要出现在9月,10月份也有淋雨和大雨发生。

(5)宝塔区暴雨年频次>0.8(图7-5),大雨日年频次为4左右(图7-6)。

图7-5 陕北暴雨年频次分布图

图7-6 陕北大雨年频次分布图

对析本区降水特征和地质灾害发生的关系,可以确定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的临界降雨量。预警的临界降雨量特征值分别是:

(1)日降雨量≥50mm(R24h≥50mm);

(2)6小时降雨量≥25mm(R6h≥25mm);

(3)1小时降雨量≥20mm或3小时降雨量≥25mm并且日降雨量≥30mm(R1h≥20mm或R3h≥25mm且R24h≥30mm);

(4)连续多日降雨,且日降雨量≥10mm。

符合以上条件之一就应该进行地质灾害预警,作为地质灾害气象诱发日向外发布。

据此临界降雨量可以进行模拟校验,校验结果表明,调查区内地质灾害暴雨诱发日为2.5d/a,连阴雨诱发日为2.8d/a,即每年可预报的次数将在2~7次。说明选取上述4项指标是符合实际情况和可以操作的(图7-7)。

图7-7 陕北地质灾害暴雨诱发日分布图

二、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级别

参考陕西省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分级划分,结合调查区实际情况,将预警级别划分为:分别是Ⅰ级预警、Ⅱ级预警和Ⅲ级预警。

Ⅰ级预警是高级预警,地质灾害发生概率最大,为地质灾害发布警报级;

Ⅱ级预警是中级预警,地质灾害发生概率中等,为地质灾害发布预报级;

Ⅲ级预警是低级预警,地质灾害发生概率最小,为地质灾害不发布预报级。

三、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区划

(一)日降雨量≥50mm预警区划

本降雨量级别在预警气象中相对降雨强度为最小(图7-8)。

图7-8日降雨量≥50mm预警区划图

(1)Ⅰ级预警区的范围最小,仅限于北半部延河流域,分散于这一区域的北部、西部和中部少部分地区(图中深灰色)。总面积927.71km2,占调查区总面积的26.1%。这些地区位居延河干流,河谷深切;以及较长支流的上游,沟谷强烈下切地带,人类工程活动极为强烈,为调查区的地质灾害发育区。

(2)Ⅱ级预警区主要分布在调查区北部延河流域(图中浅灰色),面积1303.96km2,占调查区总面积的36.7%。这一区域大多为延河次级支沟黄土梁、峁地区,主要沟谷多处于中游,人类工程活动较强烈,地质灾害发育强度稍低。

(3)Ⅲ级预警区分布于调查区南部汾川河流域(图中白色),面积1324.33km2,占调查区总面积的37.2%。这里植被茂盛,沟谷宽缓,人类工程活动不强烈,地质灾害极不发育。

(二)6小时降雨量≥25mm预警区划

本降雨量级别在预警气象中相对降雨强度为中等(图7-9)。

图7-9 6小时降雨量≥25mm预警区划图

(1)Ⅰ级预警区的范围较前有所扩大。除北部延河流域中部少量区域外,占据北部延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图中深灰色)。总面积1627.70km2,占调查区总面积的45.8%。为调查区地质灾害发育区及部分次发育区。

(2)Ⅱ级预警区的范围较前有所减少。主要分布在调查区北部延河流域(图中浅灰色),南部汾川河流域有少量分布。总面积676.38km2,占调查区总面积的19%。这一区域大多为延河次级支沟黄土梁、峁地区,主要沟谷多处于中游,人类工程活动较强烈,地质灾害发育强度稍低。

(3)Ⅲ级预警区的范围较前有所减少,全部分布于调查区南部汾川河流域(图中白色),面积1251.92km2,占调查区总面积的35.2%。这里植被茂盛,沟谷宽缓,人类工程活动不强烈,地质灾害极不发育。

(三)1小时降雨量≥20mm预警区划

本降雨量级别还包括3小时降雨量≥25mm并且日降雨量≥30mm,在预警气象中相对降雨强度为最大(图7-10)。

图7-10 1小时降雨量≥20mm预警区划图

(1)Ⅰ级预警区的范围为扩展至最大。占据整个北部延河流域(图中深灰色)。总面积2232.67km2,占调查区总面积的62.8%。为调查区地质灾害发育区及全部次发育区。

(2)Ⅱ级预警区的范围缩减至最少。从调查区北部延河流域全部退出,仅分布在南部汾川河流域主干流(图中浅灰色),分布面积194.91km2,占调查区总面积的5.5%。这一区域为汾川河主干流上中游,沟谷切割较强烈,地质灾害发育程度较其他地区稍强。

(3)Ⅲ级预警区的范围缩减至最小,全部分布于调查区南部汾川河流域(图中白色),面积1128.42km2,占调查区总面积的31.7%。这里植被茂盛,沟谷宽缓,人类工程活动较少,地质灾害极不发育。

基于气象因素的地理地质灾害预警警报系统?

一、Ⅲ级—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应急响应:当日降雨量达到50~60毫升或者过程降雨量达到80~120毫升时,就达到Ⅲ级(注意级)。

二、Ⅳ级—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应急响应:当日降雨量达到60~80毫升或者过程降雨量达到120~150毫升时,就达到Ⅳ级(预警级)。

三、Ⅴ级—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应急响应:当日降雨量达到大于80毫升或者过程降雨量大于150毫升时,就达到Ⅴ级(警报级)。

中国气象局连发三个预警,不同颜色气象预警信号代表什么?

我国是一个地质灾害多发的国家,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常见灾害发生的地域广、频率高,具有较强的破坏性。研究表明,除地质构造及人类活动外,气象条件也是形成地质灾害的一大原因,暴雨或连续降雨常常是触发地质灾害的直接因素。因此,如何通过对雨情的监测提供可靠的地质灾害预警资讯,成为一项重要工作内容。

 1.地质灾害预警报系统概述

目前,在气象部门的协助下,许多地区的国土部门都相继建立了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灾害的风险预报是指在收集和集中监测资讯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地质灾害及次生、衍生灾害等可能对社会经济、群众生活所造成的影响,提前释出风险预报,并为 *** 部门、有关单位及广大民众提供应对的措施和指导。气象监测***特别是雨量监测***系统和基于WebGIS的地质灾害预警系统组成的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平台,在突发性地质灾害的预测和防范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1]。

 1.1预警报系统的建设目标

预警报系统的目标是建设一个时效高、预警报资讯内容全面且准确可靠的地质灾害预警报体系,为相关 *** 部门的决策和灾害地区群众的减灾措施提供科学、及时、有效的资讯指导。充分利用现代化建设的成果,在已获取的大量气象探测和灾害性天气监测资讯的基础上,对资讯进行存贮、处理和分析,建立地质灾害预警报服务平台和流程,根据决策服务的要求,提供连续无缝隙的地质灾害预警报资讯[2]。

 1.2预警报系统的工作流程

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主要由监测系统和预警报系统2部分组成。启动气象资讯收集、地质灾害资讯收集以及资讯释出自动生成等模组后,通过实时监控雨情,一旦降水因子达到相应的监测指标,系统即可在决策中心进行资料分析,生成地质灾害预警等级,并在确定资讯释出后,利用简讯、广播、电视、网路等媒介按照预警等级对特定部门及相关群众释出警报资讯。

 2.地质灾害预警报系统的组成及实现

基于WebGIS的地质灾害预警系统中,灾害资讯的汇集及预警平台是资料资讯处理和服务的核心;气象监测系统具有雨情报汛、预警等功能;群测群防预警系统则包括预警释出、警报传输和资讯反馈功能[3]。要实现地质灾害预警系统的正常运转,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2.1建立高效稳定的应用平台

高效稳定的应用平台为整个地质灾害预警系统的正常运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对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应用平台依赖于完善的资料资讯、高科技的硬体装置、成熟的先进软体环境及规划合理的结构设计。

资料库是地质灾害预警报系统的核心部分,除实时集和释出的雨量资料、预报雨量资料、雷达图、卫星云图和台风资讯等气象资料外,当地行政区域图、区域地理资讯及区域内的群众资讯等,都是资料库的重要组成部分。软体系统应由使用者介面、后台管理系统、资料交换平台***EAI***、后台管理应用核心构件群、WebGIS元件、Microsoft.NET应用伺服器平台及其他系统组成。先进、灵活、适用的软体架构符合管理资讯化的要求,以构件化设计为核心,实现触发、资料驱动、引数设定的开放可行的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管理平台。

 2.2保证系统的安全性

预警预报系统将为防灾减灾的决策提供重要的依据和指导,因此,必须保证其安全性和权威性,安全是系统设计的关键[5-6]。首先,在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网路安全的问题;其次,注重系统的整体维护是延长系统使用寿命的重要保障。此外,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与其他相关系统的联络均以特定的介面程式来实现,当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或相关系统出现故障时,不会出现系统间的相互影响。在系统的执行中,应保留详细的操作日志,出现问题可以查明错误原因,及时恢复,并为系统的科学评价提供依据。

 2.3科学合理的灾害等级划分

灾害等级的划分关系到预警报启动的决策、预警报资讯的释出范围及释出物件等,在地质灾害预警报系统中,需要给予特别的重视[4]。依照国土部制定的地质灾害预报等级标准,预报等级可分为5级:一级为可能性很小;二级为可能性较小;***注意级***为可能性较大;四级***预警级***为可能性大;五级***警报级***为可能性很大。从预警报系统的角度分析,一级和二级灾害没有实际预警意义,预警工作由开始启动,应围绕三至五级地质灾害开展防灾减灾工作。

 3.小结

综上所述,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的建设和维护是一项长期工作,涉及的部门多、范围广,须参考的因素多而复杂。因此,必须在工作中不断地总结经验,并在各部门的积极配合下,建立顺畅的资讯链,为相关部门和群众提供即时的、权威的、人性化的资讯指导,将地质灾害的影响降到最低。

天气预警信号级别中级别最高的是什么颜色

2020年7月18日18时,中国气象局连续发了三个气象预警,分别是: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暴雨橙色预警、山洪灾害气象预警。那么,小伙伴们都知道这些不同颜色的气象预警信号都代表什么意思吗?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

气象预警信号(以下简称预警信号)一共分为14种,分别是台风、暴雨、暴雪、大风、寒潮、高温、干旱、沙尘暴、雷电、冰雹、霜冻、霾、大雾、道路结冰。

接下来,就以暴雨为例,说一下每一个颜色等级分别代表什么意思。

一、蓝色预警

1、雨量标准

十二小时内降雨量将达到50毫米以上,或已达50毫米以上且还在持续。

2、如何防御

a、及相关部门做好暴雨准备工作;

b、学校和幼儿园要取相应措施,保证学生安全;

c、驾驶员应注意道路积水或堵塞;

d、市民做好排涝准备。

二、**预警

1、雨量标准

六小时内降雨量将达到50毫米以上,或已达50毫米以上且还在持续。

2、如何防御

a、及相关部门做好预防暴雨准备工作;

b、交管部门应根据路段取交通管制,积水路段进行交通引导;

c、切断室外电源,转移到安全地方避雨;

d、市民取排涝措施。

三、橙色预警

1、雨量标准

三小时内降雨量将达到50毫米以上,或已达50毫米以上且还在持续。

2、如何防御

a、及相关部门做好应急工作;

b、切断室外电源;

c、在危险地方的单位应停工、停业,保障人员安全;

d、做好排涝工作,注意可能引发的洪涝灾害。

四、红色预警

1、雨量标准

三小时内降雨量将达到100毫米以上,或已达100毫米以上且还在持续。

2、如何防御

a、及相关部门做好应急抢险工作;

b、停课、停业、停工、停产(特殊行业除外);

c、做好山洪、泥石流等的灾害防御抢险工作。

天气预警信号级别中级别最高的是红色。

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等级划分:

按照地质灾害发生的风险,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分为四级,由弱到强分别为:

蓝色(四级):表示24小时内地质灾害发生有一定风险。

**():表示24小时内地质灾害发生风险较高,为准备级,告知到受威胁群众及相关工作人员,做到思想警惕,行动上有所准备。

橙色(二级):表示24小时内地质灾害发生风险高,为待命级,为撤离做好一切准备。

红色(一级):表示24小时内地质灾害发生风险很高。为撤离级,按照防灾减灾预案确定的路线、地点进行有组织的撤离,如发生灾害要同时组织开展自救互救行动。

发布规定

各级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固定网、移动网、因特网、电子显示装置等手段及时向社会发布预警信号。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发布预警信号时除使用汉语言文字外,还使用当地通用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

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我国实行地质灾害预报制度。预报内容主要包括地质灾害可能发生的时间、地点、成灾范围和影响程度等。地质灾害预报由县级以上人民自然主管部门会同气象主管机构发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向社会发布地质灾害预报。

以上内容参考:淮南市人民-什么是地质灾害**预警?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