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天气温度 天气温度
北京天气重度污染_北京污染天气预报
tamoadmin 2024-11-27 人已围观
简介1.北京雾霾的原因有哪些2.北京1月中下旬将出现重度污染天气3.北京天气不好的原因?4.北京连续污染天气,沙尘暴和雾霾哪个更好治理?近期,全国出现严重的雾霾天气,专家称,静稳天气是导致本轮雾霾天气的“罪魁祸首”。那么静稳天气是什么意思呢?什么叫静稳天气呢?什么是静稳天气?下面小编就来跟大家讲一讲静稳天气的相关内容吧!什么是静稳天气?根据重污染天气的不同成因和污染特征可分为静稳型、沙尘型两类。静稳型
1.北京雾霾的原因有哪些
2.北京1月中下旬将出现重度污染天气
3.北京天气不好的原因?
4.北京连续污染天气,沙尘暴和雾霾哪个更好治理?
近期,全国出现严重的雾霾天气,专家称,静稳天气是导致本轮雾霾天气的“罪魁祸首”。那么静稳天气是什么意思呢?什么叫静稳天气呢?什么是静稳天气?下面小编就来跟大家讲一讲静稳天气的相关内容吧!
什么是静稳天气?
根据重污染天气的不同成因和污染特征可分为静稳型、沙尘型两类。静稳型重污染天气是指由于出现持续不利于扩散气象条件导致污染物大范围积累,最终可吸入颗粒物(PM10)达到重污染水平。沙尘型重污染天气是指外来沙尘或者本市局地大风扬沙造成的颗粒物重污染。此外,周边突发污染物排放及光化学反应引起的污染问题也值得关注。沙尘型和静稳型是北京市重污染天气的两种典型形态,是重点研究对象。
静稳型重污染天气严重影响城市的能见度,同时引发呼吸道疾病;受空气颗粒污染物长期影响,可引起急性和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肺炎甚至肺癌等呼吸道和心血管疾病。
静稳型重污染天气主要出现在10~12月份,1~4月份时有出现。近年来6~9月份未出现过重污染天气。静稳型重污染天气的年际变化不明显,2003年出现最少为5天,2004年出现最多为13天,平均大约出现8天。
秋季冬初是静稳型重污染天气高发季节,也是一年中重污染发生的第二高峰期;而夏季是一年中空气质量相对较好的季节。
静稳型重污染天气成因
北京市静稳型重污染天气形成的原因复杂,影响因素多,主要有地理气候因素、污染气象因素和污染排放因素等。
北京位于太行山和燕山山脉脚下的华北平原北端,平原地区西、北和东北向环山,山脊连成平均海拔1000m左右的弧形屏障,地形呈簸箕状,大气流动受到阻挡,大气污染物不易向外输送,大气自净能力不强。受“簸箕”地形影响,华北地区尤其是北京,常年风速偏小,比其他地区更容易导致污染物累积而出现重污染天气。
北京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决定了其主要的气候特征,秋季冬初季节,风小、湿润、逆温等污染气象条件经常出现,容易出现静稳型重污染天气。在污染物排放总量变化不大的情况下,不利的气象条件是重污染日形成的主导因素。
污染物排放强度大是重污染日形成的根本原因。首先,京津地区局地有明显高于周边的排放源,具有有利于污染物局地累积而形成高浓度的潜在条件;其次,华北北部,尤其是北京西南方向延伸至河北省南端由绵延的城镇形成的大面积污染排放带,易于造成大范围、区域性的污染累积;最后,在静稳天气条件下,弱的偏西南和偏南气流有利于把西南污染排放带上累积的污染物缓慢输运到北京地区,与北京地区本地累积的污染物一起形成重污染。
北京雾霾的原因有哪些
随着开学季的开始,大家发现这个九月似乎比前一个九月要热很多。以前这个时候很多城市还在过夏天,现在几乎每个城市都穿上了秋装。气候骤降意味着什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是什么意思?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北京的气候怎么样?
北京8月31日开始重污染过程,9月1日午后空气质量达到轻度至中度污染水平,部分站点达到重度污染水平。9月2日,重污染范围几乎扩展到整个市区和西部地区。据环保部门分析,此次天气总体呈现静稳天气特征,对污染物扩散十分不利。目前,预计重度空气污染仍将持续。预计到9月5日,空气质量会有所改善。
世界会变成什么样?
环保部表示,据专家初步分析,今年秋冬季天气形势不容乐观,重污染过程相对较早。环保部专家分析原因,认为是由于北极海冰融化面积扩大、太平洋海温变化等因素。西伯利亚冷高压可能较常年同期偏弱,冷空气南下频率可能较常年同期偏少,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较常年同期偏强,可能造成秋冬季气温和湿度偏高。也就是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的静稳天气。
紧急措施是什么?
环保部要求,大幅提升预报平台计算能力,预报能力由7天提高到10天,为取有效措施提供充足时间。
出现重污染天气时,环保部要求加强督察组根据各地应急减排清单开展专项督察,确保减排措施落实到位。
一旦预测到区域重污染天气,环保部将根据区域会商结果,第一时间向相关城市推送预警信息,区域内各城市将根据预警信息及时启动相关级别预警措施,降低整个区域的污染排放水平,减缓污染物积累,减轻重污染天气的影响。
这里需要对公众说的是,提前面对“雾霾”,一定要做好预防雾霾的准备,取相应的措施!
网友的评论
星空:好重的污染天气!是河北的小作坊又开始了!
天地:为了环保,北京和河北的很多家具厂都倒闭了。
Magisteer:雾霾挥之不去,吹走要靠寒潮。想要蓝天白云,就得“等风来”。总之下半年看起来很罪恶。
秦:农民的火炕不准烧,炉子不准用,雾霾还能进。看来下一步就是关闭卷烟厂生产线了。
事实上,冬季的重污染天气已经成为全社会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环境问题。把重污染天气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坚决打好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战,给大家一个清新洁净的环境,这一点也很重要。
北京1月中下旬将出现重度污染天气
昨天,生活在北京的小伙伴不幸地发现:雾霾又来了。雾锁都城,指数爆表,朋友圈被刷屏,各种段子纷纷袭来:北京能发射的基本都发射了!北上广不相信眼泪,京津冀不相信好肺?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北京雾霾的原因,一起来看看。
北京雾霾的原因
1.大气环流异常导致静稳天气多,有利于形成雾霾
静稳天气是指当大范围近地面大气层持续或超过24小时出现气压场较均匀、静风或风速较小的天气。在静稳天气条件下,湍流受到抑制,特别是当逆温层出现时,低空中的水汽和颗粒物不易扩散,极易形成雾霾天气。
静稳天气在秋冬季更易出现。2013年1月大气环流异常而导致静稳天气偏多,为大范围持续雾霾天气的出现提供了有利条件。1月份,西北利亚地区冷高压异常偏弱,北半球西风指数较常年明显偏大,表明高空西风分量较强,环流比较平直,纬向型环流较弱,不利于引导极地冷空气进入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的海平面气压值较常年偏小1~5hpa(百帕),处于弱气压梯度区,地面风速不大,垂直和水平方向扰动小,静风和小风天气多,形成持续静稳天气。气象资料分析表明,2013年1月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稳定类天气出现的频率较常年明显偏多,其中华东地区为56.5%、华南57.3%、西南63.7%,而华北地区高达64.5%,与2006年并列为近10年最高。加之南方暖湿气流相对较强,上述地区近地面空气湿度大,因此出现大范围持续雾霾天气。
2.我国大气气溶胶浓度高有利于形成雾霾
我国大气气溶胶浓度在世界范围来说处于较高水平,有利于催生雾霾天气的形成。大气气溶胶是指悬浮在大气中的固态和液态颗粒物的总称,主要包括沙尘、碳(有机碳和黑碳)、硫酸盐、硝酸盐、铵盐和海盐等六大类。我国各地大气气溶胶有不同的时空分布特点。冬季北方地区燃煤暖、春秋季农村地区秸秆焚烧都会造成碳气溶胶的浓度明显增加;春季,西部地区受沙尘天气影响,以沙尘气溶胶为主。我国华北地区工业相对比较发达,排放的二氧化硫较多,由于气温高可加速二氧化硫转化为硫酸盐,所以夏季华北地区硫酸盐气溶胶浓度较其他季节和地区都高。因城市汽车使用量大大高于农村,所以城市中硝酸盐和硫酸盐气溶胶浓度大大高于农村。气溶胶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在10微米以下的颗粒物称为PM10,2.5微米以下的称为PM2.5. Aaron利用Terra卫星遥感数据反演得到全球PM2.5浓度分布,结果表明全球大部分地区年均PM2.5浓度 <10微克/立方米,而在我国中东部地区则达到60-90微克/立方米,部分地区甚至 >100微克/立方米,明显处于较高水平;我国PM10的浓度也远高于欧美地区。近年来,由于煤炭消耗量和机动车数量增长等因素,我国气溶胶浓度不断上升,1995年到2012年,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已由1.89?107t(吨)增加到2.12?107t。
大量研究表明,气溶胶中PM10和PM2.5的浓度与能见度密切相关。有研究证明,济南能见度与PM10、PM2.5 浓度的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622、-0.694,当PM10、PM2.5浓度上升时,能见度将明显下降。能见度降低的主要原因是颗粒物对光的散射和吸收效应,并由于散射作用减小了目标物与天空背景之间的对比度而造成。大气气溶胶中,起散射作用的主要是粒径为0.1-1微米的细粒子,对光的吸收效应几乎全部是由黑碳和含有黑碳的颗粒所引起。由此可见,气溶胶浓度对能见度的影响非常大,我国气溶胶浓度高是雾霾天气多发的主要原因,而冬季北方地区暖燃煤释放的大量黑碳则加剧了雾霾的形成。
3.雾霾天气使近地层大气更加稳定,加剧雾霾发展
大气中污染物和雾霾相互影响和作用,其主要媒介是气溶胶。雾霾中污染物的加入显著改变了气溶胶浓度,可促进水汽凝结,形成更多的云雾滴,水汽凝结时释放的潜热又有利于雾区的抬升和扩展;另一方面,云雾滴和气溶胶的增加将更多的太阳辐射反射、散射回大气中,使到达地面的辐射减少,地面气温下降,大气层结稳定度增加,造成每日正常排放和转化的气溶胶粒子更易在近地层大气中集聚,能见度进一步降低。由此可见,气溶胶的增多通过影响近地面层动力和热力场,对雾霾的发展起正反馈作用。
4.气溶胶二次反应导致污染物浓度增高
气溶胶按照形成过程可分为一次气溶胶和二次气溶胶。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源排入大气中,其中二氧化硫、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等一次气溶胶通过化学反应和气粒转化过程,形成硫酸盐、硝酸盐和氯化物等新的比较稳定的颗粒,即二次气溶胶。大量观测数据表明,大气中二次气溶胶对PM2.5浓度的贡献很大,大气污染物中有近5成的颗粒物来自于二次反应。二次气溶胶参与形成更多的云(雾)滴,使本已严重的大气污染状况变得更为复杂,雾霾天气更严重。
对于北京雾霾的思考与建议
(一)加快《大气污染防治法》第三次修订进程,明确法律责任,加强有效执行
目前,我国已出台《行动》和《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这两个大气污染防治规划,虽然与单个部门发布的规范性文件相比更具权威性、适用普遍性和连贯政策性,但仍不属于专门的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行政法规,其效力等级充其量仅属于行政规章,无法保障司法机关的责任追究作用。加强环保立法、完善法律制度是解决包括雾霾天气在内的大气污染的根本途径。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自1987年制定以来,分别在1995年和2000年作出两次修订,时至今日已过去十余年,制度方面的不完善和新问题的不断涌现导致在解决大气污染方面已难有大作为。因此,针对日益严重的污染,加快该法的第三次修订进程迫在眉睫,从而能够在法律层面上严格控制工业、机动车、燃煤等污染源的排放,明确和细化、企业在大气污染防治中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在新法出台之前,应贯彻落实现有法律制度,提高环境监管能力,加大环保执法力度。部分地区片面的发展思路和畸形的发展模式,使得相关法律法规缺乏充分有效的执行,环境保护让位于经济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环境保护执法撑腰,各级责无旁贷。推进联合执法、区域执法、交叉执法等执法机制创新,明确重点,加大力度,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落实执法责任,对监督缺位、执法不力、徇私枉法等行为,监察机关要依法追究有关部门和人员的责任。
(二)加大综合治理力度,减少污染物排放
雾霾天气中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是燃煤、燃油以及与居民生活有关的各种排放。对于燃煤源消减的关键是加强工业企业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全面整治燃煤小锅炉,逐步用高效节能环保型锅炉淘汰中小型燃煤锅炉。加快推进城市集中供热,扩大高污染燃料禁燃区范围,逐步推行?煤改气?工程建设;鼓励北方农村地区推广使用洁净煤。加快重点行业脱硫、脱硝、除尘改造的工程建设。减少燃油导致的污染物同时需要强化移动源污染防治,大城市严格限制机动车保有量,实施公交优先战略,提高公交出行比例,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提升燃油品质,加快石油炼制企业的升级改造,严厉打击非法生产、销售不合格油品的行为。除燃煤燃油外,污染物源还有油烟污染、秸秆燃烧等,应开展餐饮油烟污染治理,餐饮服务经营场所安装高效油烟净化设施,强化无油烟净化设施及露天烧烤的环境监管;全面推广秸秆还田、秸秆能源化利用等综合 措施 ,加强秸秆燃烧监管。但对各种污染源做到有效控制是绝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需要对能源结构进行科学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加大落后产能的淘汰力度,增加清洁能源供应。
(三)加强跨区域应急联防联控机制
我国区域性雾霾问题凸显,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区域内城市连片发展,受大气环流作用,城市间大气污染相互影响明显,相邻城市间污染传输影响极为突出。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的部分城市,二氧化硫浓度受外来源的贡献率达30~40%,氮氧化物为12~20%,可吸入颗粒物为16~26%。大气无边界,对于雾霾天气背后的大气污染防控问题,区域联防联控是成本相对低、环境收益大的重要举措。因此,应当建立长期稳定的区域协作机制,统筹区域环境治理,尤其是大城市应与周边地区及上游省区实行联动减排、联合执法、信息共享、预警应急等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建立污染天气的监测预警体系,及时发布监测预警信息;同时制定完善应急预案,建立健全区域联动的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体系。一旦出现严重雾霾并伴有静稳天气时,依据重污染天气的预警等级,立即启动区域联动的应急预案,防范和减少重污染天气的出现,引导公众做好卫生防护,切实降低空气污染的危害。
(四)加强科普宣传工作,提高民众减排意识
大气污染不仅仅来源于工业、汽车尾气、建筑工地等,也来自于日常生活。驱散雾霾,离不开每个人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行动。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 教育 ,普及大气污染防治的科学知识,倡导文明、节约、绿色的消费方式和生活习惯,引导公众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在全社会树立起?同呼吸、共奋斗?的行为准则,共同改善空气质量。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在大气环境保护中的作用,积极宣传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重要性、紧迫性,宣传国家取的政策措施和取得的成效,加强舆论监督,为改善大气环境质量营造良好的氛围。
(五)加强对雾霾的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和危害性研究,提高科学有效防控能力
在国家、地方相关科技中,加大对大气污染防治科技研发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强化气溶胶和雾霾监测分析技术研发和系统建设,完善大气成分监测体系,改进雾霾数值预报模式,有效提升雾霾天气和大气污染的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大力开展雾霾天气形成的机理研究,及城市对边界层动力热力结构的作用和对雾霾形成发展消散的影响研究。加快推进大气污染综合防治重大科技专项,开展光化学烟雾的危害性、污染机理与控制对策研究;开展区域大气复合污染控制对策体系研究。加快工业污染防治技术、工业脱硫脱硝除尘技术等的研发与示范,积极推广先进实用技术。以科学研究为依据提高大气污染的防控能力和效益。
北京天气不好的原因?
这马上就是大过年的,京津翼以及周边将出现重度污染,以下天气预测内容来自空气质量预报中心,2019年1月的最后几天势必不太好熬,空气将2次出现重度污染。更多具体详细信息一起来看看。
2019年1月15日,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联合中央气象台、东北、华南、西南、西北、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预测预报中心和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开展2019年1月中下旬全国空气质量预报会商,现将结果通报如下:
据生态环境部微博,2019年1月15日,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联合中央气象台、东北、华南、西南、西北、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预测预报中心和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开展2019年1月中下旬全国空气质量预报会商,现将结果通报如下:
一、京津冀及周边区域:未来10天,区域前期和后期大气扩散条件较为不利,可能出现2次中至重度污染过程,中期受冷空气影响,空气质量较好。其中,16日,扩散条件开始转差,区域大部以良至轻度污染为主,河北中南部、山西南部和山东西部可能出现中度污染。
17~18日,扩散条件较为不利,京津冀中南部、山西南部、山东西部及河南北部可能出现中至重度污染。
19~20日,受冷空气过程影响,扩散条件有利,区域大部以优良为主,个别城市可能出现轻度污染。
21~22日,区域扩散条件整体有利,个别区域可能出现污染物短时累积,区域大部以良至轻度污染为主,京津冀中南部及山西南部个别城市可能出现中度污染。
23~24日,扩散条件转差,区域北部以良至轻度污染为主,京津冀中南部、山西南部、山东西部及河南北部以轻至中度污染为主;其中24日河北中南部可能出现重度污染。
25日,受冷空气影响,扩散条件较为有利,区域大部以良至轻度污染为主。
北京:未来10天,扩散条件有一定波动,可能出现2次轻至中度污染过程。其中,16日,扩散条件较为有利,空气质量优良。
17~18日,扩散条件转差,空气质量为轻至中度污染。
19~21日,扩散条件转好,空气质量优良。
22~24日,扩散条件不利,24日可能出现中度污染。
25日,扩散条件有一定程度改善,空气质量以轻度污染为主。
二、长三角区域:未来15天,区域前期以良至轻度污染为主,中后期受污染传输影响,空气质量以轻至中度污染为主,局地可能出现重度污染,首要污染物为PM2.5。
其中,16~17日,中北部地区为良至轻度污染,南部地区以良为主。
18~20日,受冷空气影响,中北部地区为轻至中度污染,局地出现短时重度污染,南部地区为良至轻度污染。
21~26日,区域由高压前部转为高压控制,中北部地区以轻度污染为主,局地为中度污染,其他地区为良至轻度污染。
27~30日,区域由高压底部转为高压后部控制,中北部内陆地区以轻度污染为主,局地为中度污染,其他地区以良为主。
三、汾渭平原:未来15天,区域前期扩散条件一般,中期受冷空气影响,扩散条件有所改善,后期扩散条件较差,可能出现一次区域性重污染过程。其中,16日,区域大部以良至轻度污染为主。
17~19日,区域大部受弱气压场控制,扩散条件相对不利,区域大部以轻至中度污染为主,部分城市可能出现重度污染。
20~22日,受冷空气影响,扩散条件相对有利,区域大部以良至轻度污染为主,22日局地可能出现中度污染。
23日,扩散条件较差,区域大部以轻至中度污染为主,局地可能出现重度污染。
24~26日,受冷空气影响,扩散条件略有改善,区域大部以轻度污染为主,局地可能出现中度污染,26日河南西北部可能出现重度污染。27~30日,扩散条件较差,区域大部以中至重度污染为主。
四、东北区域:未来15天,扩散条件总体较好,空气质量以优良至轻度污染为主,个别时段可能出现中度污染。其中,16~17日,受持续冷空气影响,扩散条件较好,区域以优良为主。
18~19日风力减弱,扩散条件不利,区域以良至轻度污染为主,局地可能出现轻至中度污染。
20~22日,受新一轮冷空气影响,污染物清除作用较好,区域空气质量为优良。
23~24日,区域空气质量以优良为主,局地为良至轻度污染。
25~27日,受偏北风影响,扩散条件转好,区域大部为优良。
五、华南区域:未来15天,扩散条件总体一般,区域大部空气质量以良为主,在冷空气影响前期及减弱期间,北部和中西部将出现局部中至重度污染,首要污染物为PM2.5或PM10,珠三角城市为PM2.5或NO2。
其中,15~17日,受中等偏强冷空气影响,区域大部扩散条件较有利,空气质量以优良为主,湖北和湖南受污染传输影响,以良至轻度污染为主。
18~19日,冷空气影响结束,扩散条件转差,两湖和两广地区以良至轻度污染为主,湖北中部局地可能出现中度污染。
20~21日,受弱冷空气和降水影响,湖南、湖北以良至轻度污染为主,湖北中部局地可能出现中至重度污染,其他地区为优良。
22~24日,区域大部扩散条件一般,空气质量以良至轻度污染为主,湖北中部和广西中部局地可能出现中度污染。
25~31日,区域大部扩散条件一般,空气质量以良至轻度污染为主,湖北大部和广东中西部为中度污染,湖北中部局地可能出现重度污染。
六、西南区域:未来15天,区域前期扩散条件较好,空气质量以优良为主,后期可能有多次污染过程,首要污染物为PM2.5。
其中,16~17日受较强冷空气影响,区域空气质量以优良为主。
18~19日,污染累积,成都平原和川南局部城市为轻至中度污染,成渝城市群其他城市和贵州局部以良至轻度污染为主,成渝城市群西南部个别城市可能出现重度污染,其他城市为优良。
20~21日,受弱冷空气影响,污染过程缓解,成渝城市群空气质量以良至轻度污染为主,川东北以良为主,其他地区为优良。
22~25日,成都平原和川南局部城市为轻至中度污染,成渝城市群其他城市和贵州局部以良至轻度污染为主,成渝城市群西南部个别城市可能出现重度污染,其他城市为优良。
26~27日,受弱冷空气扰动影响,污染过程缓解,成渝城市群空气质量以良至轻度污染为主,川东北和重庆地区以良为主;成都平原个别城市可能出现中度污染,其他城市为优良。
28日以后,成渝城市群可能出现一次中至重度污染过程,贵州局部城市以良至轻度污染为主,其他城市为优良。
七、西北区域:未来15天,区域中部扩散条件相对有利,东西部扩散条件相对较差,陕西关中、新疆天山北坡城市可能出现重污染过程,新疆南疆将持续出现扬沙或浮尘天气。其中,16日,扩散条件一般,区域大部以良为主,局地出现轻度污染;新疆天山北坡城市可能出现中度污染。
17~19日,区域中部扩散条件一般,东西部扩散条件相对不利,区域大部以良至轻度污染为主,陕西关中以轻至中度污染为主,18日可能出现重度污染,新疆天山北坡城市以轻至中度污染为主。
20~22日,区域中东部受冷空气影响,扩散条件相对有利,西部扩散条件持续较差,区域大部以良为主,局地可能出现轻度污染,22日陕西关中局地可能出现中度污染,新疆天山北坡城市以中至重度污染为主。
23日,扩散条件相对不利,区域大部以良至轻度污染为主,陕西关中及新疆天山北坡城市可能出现中至重度污染。
24~26日,受冷空气影响,区域中东部扩散条件相对有利,西部扩散条件相对不利,区域大部以良为主,局地可能出现轻度污染。
25~26日,陕西关中部分时段可能出现中度污染,新疆天山北坡城市以中至重度污染为主。
27~30日,区域中西部扩散条件有利,东部扩散条件较差,区域大部以良至轻度污染为主,陕西关中以中至重度污染为主,新疆天山北坡城市可能出现中度污染;受沙尘影响,新疆南疆局地部分时段可能出现中至重度污染。
北京连续污染天气,沙尘暴和雾霾哪个更好治理?
北京天气不好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天气系统:北京位于中国北方,受到季风气候的影响。冬季天气通常较为寒冷干燥,夏季则炎热潮湿。气温和降水情况与季节和天气系统有关。例如,冷空气、暖湿气流、高压系统等都可能影响北京的天气,引发阴雨、气温波动等不利气候条件。
大气污染:北京市常常受到大气污染的困扰。工业排放、机动车尾气、燃煤等因素导致了大量的颗粒物、雾霾和污染物在空气中积聚,使得天空显得不清晰,空气质量恶化。
地理位置:北京位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盆地地形中,周围山脉环绕。这种地理环境容易导致气象条件难以对流和消散,使得污染物在大气中积聚,增加了雾霾的形成和持续时间。
人为活动:城市化进程中,建筑工地、道路施工、工业排放等人为活动也对北京的天气产生一定影响。例如,挖掘工程和建筑施工扬起的尘土和颗粒物会增加空气污染。
这些原因都可能导致北京天气不好,例如雾霾天气、高温、寒冷或降水不足等。然而,天气复杂多变,多种因素会同时影响气象条件,因此具体的天气情况可能需要结合实际观测和气象专家的分析来全面理解。
对于自然环保问题,我想说无论哪个都不好治理,个人觉得雾霾其实是比沙尘暴好治理一点的。
首先先说说沙尘暴,沙尘暴是指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物质吹起并卷入空中,使空气浑浊,沙尘暴来源已久,起因和人类其实沾不到多大关系,除了靠近人类居住地外,沙尘暴准确的来说是一种自然场景,只是由于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发展,沙尘面积扩大,沙尘暴的频率和强度在渐渐提升。沙尘暴虽然危害多,但过程也是自然生态系统所必不可缺的部分,只是因为对人类有害被定为了自然灾害。
沙尘暴的小颗粒容易深入呼吸管道深处,大颗粒物容易被鼻腔吸入气管和支气管引发炎症,同时沙尘暴也容易引起病菌传播,所以我国对沙尘暴的治理从1987年就开始了,在西部有一处总面积6000亩的项目区,它便是中国合理利用沙地,开展生态建设的一个示范项目,中国在对沙尘暴的治理上不仅花上了大量的时间,大量的金钱,但现在依然没有一点好转,反而进一步有些恶化。
目前除了国家项目对沙尘暴治理的支持,各大公益组织,金融公司都有对沙尘地区提高植被 的措施和记录(蚂蚁森林等),可以说中国在治理沙尘暴的问题上一直没有松懈。
但是,雾霾的情况就不同了,虽然他们都是空气类的危害,可在治理的问题上,后者没有前者那么努力,甚至刻意的回避这些问题。
雾霾形成的原理是空气中的污染物在空气不流动时产生的一种污染现状,成因很大一部分的原因都在污染源身上,而污染源几乎都是人类造成的,如工厂排放,机动车尾气排放,不仅含有重金属毒物,其颗粒更为微小PM值只有2.5,对人类肺部造成极大的伤害。某些厂家为了减少资金输出,偷偷不装净化排污的设备,许多当地为了GDP对这种事反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与我国类似的英国,在1952年也爆发了灾难性雾霾,约有10万人因此患上哮喘等呼吸道疾病。4天时间内,有4000多人死亡;两个月后,又有8000多人去世。这些都让英国下定了治理空气的决心,伦敦花了30年摘掉了“雾都”的称号。
杭州G20蓝,北京的APEC蓝都告诉我们雾霾并不是不能治理,也不是自然问题,一切都出现在人类自己身上。雾霾的问题只不过出现在,利益比人的生命还重要吗!